《易經》:一個人的命運如何,具備這8個特徵,貴不可言

《易經》,被譽為華夏上古三大奇書之一,古代“群經之首“。其“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與自然看作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歷代頌傳的《周易》更是指導了人們,如何透過修正道路來改變命運。這本模範科教之書內容之豐富,無不告誡人們,堅守一些觀點將獲得好的命運。

為人寬厚,頗得士心

老話說“厚仁厚德”,“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若是一個人內心善良,有優厚的道德情操,那在與他人交往方面更加具有優勢,能夠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同時善良又給人以寬厚,在待人接物方面,更加具有包容心,不易發生衝突。這樣就能獲得大眾的認可,可以凝聚人心,產生無窮的力量。同時寬容的內心,給他人足夠的空間與改過的機會,是人際交往必備的品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立的人能夠冷靜客觀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時磨練自己的意志。自強則是不屈服,勇敢的表現。這樣的人人性中充滿著真善美,擁有令他人信服的氣度和雅量。給人一種踏實感,不欺不詐,不謊不騙。

這樣的人具有強烈的自我實現目標。能夠不斷挑戰自己,修煉自身的定力,促進發展。社會上許多工作都是不斷重複,枯燥而乏味的,正是由於這樣的品質,能夠不斷充滿熱情,透過一點點積累形成質的飛躍。

遷善改過,益莫大焉

曾國藩家書中的一句話說,

凡人一身,只有遷善改過四字可靠

。每個人都存在犯錯的可能,只有不斷改正自己的過失,積極向善,人生才能不斷成長。而往往一些人缺乏控制力,不能改正錯誤的習慣和事情。《孟子》中記載,有個人每天都要去鄰居家裡偷一隻雞。旁人勸誡他說:“這不是君子所為的事。”他回答說:“那我就慢慢改變吧,以後一個月偷一次,到了明年就不偷了。 “很多人就像故事人物一樣,明知是錯的卻一直改不了,最終釀成大錯。所以一旦發現錯誤,應該積極面對,正視它加以改正。

抓住機遇

《易經》的論述告訴我們,一個人很有本事,只能成一半,另一半,則是把握時機。如果不懂得把握機遇,即使再有才能,那也是懷才不遇獨自空彈淚。

天有機,事有時,能夠準確抓住事物發展的苗頭,快速行動,就可以順勢而成。

即使在現在社會也流傳一句名言: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可想機遇的重要性。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在《易經·謙卦》中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就是透過謙卑的姿態守住低處。謙卑,就是對任何事情懷有一顆謙虛敬畏之心。

因為謙虛能夠有德,受到他人尊崇。人的德行越高,肚量也會越大,人越顯得高貴。

如果處處只看別人的短處,到處揭露別人不好的事情,那隻會自尋煩惱。相反多看到長處,謙讓別人,那就能得到更多的理解與關懷,自身也容易成功。

明夷:利艱貞

九三爻辭講:“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陂指坡地的意思。就是說,沒有平地不變成山坡的,沒有去了而不回來的,在艱難困苦中應堅守純正,必然會有好的結果。艱、貞是兩個詞,

一個指外在環境艱苦窮困,一個指對貞正的堅守。人在艱苦困頓的環境中,應該依舊保持內心品行的貞正。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就很好地說明了君子和小人最大的區別。人生艱難和困苦雖然不能避免,但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堅忍和貞正的心,就能將其轉變成平坦的大道。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我們應該認識到事物的發展總是不斷變化的,每個人都會遇到困境和難處,有些人能夠力求改變獲得突破,而有些人不知變通,最後喊破喉嚨也是無能為力。在《易經》的論述中,概括出了一個基本特徵,即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總會遇到瓶頸,甚至於之前的有利條件也有可能變成障礙。

所以要不斷的主動加以變化調整,尋求新的發展路徑,透過不斷的一步步調整,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對任何事情而言,進與退都是可能存在的,只有善知進退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同時能夠明確把握住進退的時機,準確地判斷出道路方向而不偏正途。

每個人的思維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如果我們能把握好這些準則,完善思考的角度,做好計劃,穩紮穩打,這就是當下的智者。進退有度,人生不過如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