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沒本事的人,越愛挑剔別人的錯

越沒本事的人,越愛挑剔別人的錯

知乎上有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最不能深交?

有個回答點贊頗高:如果你跟一個人聊天,談到現在的生活壓力大時,他頻頻抱怨,怨天怨地怨父母,唯獨不怨自己,這樣的人,要趁早遠離。

的確如此。

總喜歡推卸責任的人,永遠沉浸在別人的“錯誤”裡,永遠改變不了現狀。

日日都在怨天尤人的人,生活中除了一腔怨氣,別無其他。

《奇葩說》裡,馬薇薇提到一句話:“其實人被迫認識到自己的無能,恰恰是命運給的耳光。”

凡事只挑剔別人的錯,而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終有一天要接受命運的懲罰。

01

遇事只責備,是最大的愚蠢

郭德綱曾在說相聲裡,講到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我不怕自己沒能耐,我怕的是以為自己有能耐。”

以為自己有能耐,所以把失敗的原因都歸咎於他人;

以為自己有能耐,所以將生活的不幸都怪罪給他人;

以為自己有能耐,所以從來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

今年年初,“中科院研究生被害案”罪犯周凱旋被執行了死刑,這個案件背後的故事又一次引起了全網熱議。

周凱旋和謝雕是高中同學,兩人相識多年。

上高中時,周凱旋成績優異,高考考進了西安交大,本碩連讀。

可他在大學期間,沉迷遊戲,誤了學業,最終掛科太多,失去了保研的資格。

大學畢業後,周凱旋的事業也一直不順,屢次受挫。

而謝雕上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後來又考上中科院讀研。

一次同學聚會,周凱旋因為公考失敗情緒低落,他覺得身邊的同學都瞧不起自己,為此謝雕還過去安慰他,勸他振作起來。

可那些安慰和鼓勵在他眼裡,都變成了嘲諷,怨恨的種子就此在周凱旋心中埋下。

兩年後的一天,周凱旋聲稱要去北京旅行,身在北京的謝雕知道後,特意準備了接風宴迎接老同學。

誰曾想,菜還沒上桌,周凱旋就掏出藏好的匕首,刺向了謝雕。

後來問及殺人理由,周凱旋表示,那次同學聚會,謝雕說的話,讓他一直不舒服。

殺人的理由說的很簡單,但卻讓人感受到了刺骨般的寒意。

越沒本事的人,越愛挑剔別人的錯

說起這個事件,不禁想起《惡意》中的故事:

野野口修和日高從國小開始就是同學。

上學時,野野口修遭遇校園霸凌,日高在他身邊守護著。

但他為了不被欺負,竟做了壞人的小跟班,加入了霸凌者的隊伍,與他人一起欺負日高。

多年後,日高成了知名作家,而野野口修卻過得不如意。

日高得知他的境況後,不但不計較過去野野口修的所作所為,還把他引薦給兒童文學編輯,讓他也成為一名作家。

野野口修心安理得接受著日高的幫助,非但沒有半點感恩,反而開始怨恨,最終策劃殺了日高。

這個故事的最後,東野圭吾寫道:

“我就是恨你。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恨你優越的生活,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

我把對自己的恨一併給你,全部用來恨你。”

越沒本事的人,越愛挑剔別人的錯

細想來,心裡裝滿怨恨的人或許都忘了,自己人生不幸有一個被忽視的原因:遇事只知道責怪別人。

不懂得自省的人,終究會被怨氣所害,拖進深不見底的深淵。

而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其實正是發現,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

02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國外有句俗語:

天上的繁星數得清,自己臉上的煤煙卻看不見。

行走在這人世間,有多少人挑起別人的錯來能挑“一籮筐”,又深信自己是一塊美玉,沒有半點瑕疵。

央視《開講啦》有一期,邀請了易中天做嘉賓。

錄製現場,一個大四學生多次“挑刺”,挑釁易中天,讓很多人直呼“窒息”。

節目一開始,易中天為了保持一個端正的姿態,將手放在兜裡。

該男生就揪著這個點不放,認為手插兜是自我保護的表現,用極其無禮的語言要求易中天把手拿出來。

易中天笑著將這個問題解釋清楚,輕鬆化解了尷尬。

越沒本事的人,越愛挑剔別人的錯

隨後該男生又指出易中天錄製節目是不務正業,是為了刷存在感。

現場有人聽到他的胡攪蠻纏,想要提出質疑,都被他強行打斷了,似乎不允許其他人有半點開口的機會。

越沒本事的人,越愛挑剔別人的錯

易中天對此解釋道:自己從沒耽誤一節課,錄製節目都是利用業餘時間。

男生立即抬槓:“那您現在呢?現在也是業餘時間嗎?”

易中天回答道:“退休了,光榮退休,不可以嗎?”

一番對答,易中天不僅保持了風度,還贏得全場喝彩。

古人云: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人與人的差距,往往不是來自能力,而是格局和自省。

格局決定了你能看的多高,而自省則一定程度決定了你能走

多遠。

哲學家笛卡爾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

“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頭,人是在思考自己而不是在思考他人的過程中產生了智慧。”

越沒本事的人,越愛挑剔別人的錯

自省讓人清楚: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自省讓人明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人生在世,不要把目光總是放在別人的生活裡。

用“挑刺”的時間審視下自己的生活,清空內心的雜念,才是真正的智者。

03

認清自己,換位思考

《道德經》中曾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不僅要試著瞭解他人,更應該學著去看清自己,這也是人生的一大境界。

看清自己,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換位思考,才能清楚自己身在何處。

有個流傳甚廣的故事:

一位母親因為孩子喜歡吃糖,吃壞了牙齒,卻不聽家人的教導,於是帶著孩子去見聖雄甘地。

講明來意後,她拜託甘地:“只有您的話,孩子才會遵從。”

甘地聽聞想了想說:“夫人,請您一週後再來,那時我會對孩子進行勸導的。”

這位母親雖然不解,但還是照做了。

一週過去了,當母親帶著孩子再次去找甘地時,甘地語重心長地對孩子說:

“孩子呀,以後別再吃糖了……。”

孩子聽完甘地的話點了點頭,乖巧

把嘴裡的糖吐了出來。

母親見狀立即表達了謝意,又問甘地:“這些話您為什麼要等一週才說呢?”

甘地笑著說道:“其實是因為我也愛吃糖,我自己都戒不掉糖,又如何去教導孩子呢?所以我要用一週的時間先戒掉糖,再來說這些話。”

越沒本事的人,越愛挑剔別人的錯

大多時候,只站在自己的位置去指責他人,終究難以看清事情的全貌。

凡事從自己身上先找原因,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處世最高階的智慧,應該如《增廣賢文》中寫的那般:

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對自己多一份反思,對他人多一份理解,是植根於內心的教養,是不可多得的清醒。

有句話說的很對:一個人的人生定位在哪裡,心裡裝的座標圖就在哪裡。

不論到了什麼年齡,都不要忘了:

認清自己,方能改變自己,改己之過,方能改變人生。

點個贊吧,願你戒掉抱怨,修煉自身,在自省中超越自己,擁有更好的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