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管她要不要做“婦女”

少管她要不要做“婦女”

“我在婦女節真聽膩了這些話。”

01.

“不要不承認你是婦女”

我理解那些還不願意被叫作“婦女”的年輕女孩。

雖然現代漢語詞典中規定了“婦女”為“成年女子的統稱”,雖然我國法律意義上14週歲以上的女性就是“婦女”。

但無論這些定義被重複多少次,這二字被汙名化的事實都還未改變。

蓬頭垢面,年齡羞辱,缺乏性吸引力。

繫結家庭,遠離職場,社會地位不高。

與這個詞彙捆綁的標籤,沒有一樣是一個當代女性愛聽的。

就連“三八國際婦女節”的日期,長期以來都用來嘲諷、甚至謾罵身上有討人嫌特質的人。

所以,當一個普通女性,在這個日子裡不合時宜地說了一句“我不想當婦女”時。

最該被指責的,或許不是表達了“我還不想被認為是這樣的人”的她。

02.

“你就是婦女,不要逃避它”

我媽五十多了,還是不想當“婦女”。

少管她要不要做“婦女”

今天她也發了慶祝婦女節的朋友圈,曬了她們國企發的鮮花、護膚品、保溫杯,以及她女兒我並沒能擁有的半天假期。

文案讓我眼前一黑:“祝女同胞們麗人節快樂”。

一支遺世獨立的浮誇大牡丹在我眼前閃現。

這啥詞兒啊,整得跟微商團隊慶祝業績勇創新高那套似的。

可是在社交網路上隨手一搜,我發現這個充滿了老年表情包氣質的詞彙,可能是40+女性比較偏愛的一種說法。

麗人們畫著風格比較老派的全妝,脖子上繫著精緻的絲巾。

自拍照一看就是在體制內單位的工位上。

本來還琢磨了一下,她們會被嚴格糾正“不要回避婦女的稱呼”嗎。

但顯然是我想多了。

就像我媽的朋友圈不會被她女兒不識趣地“出警”,人家也在自得其樂的角落裡,有做“麗人”的自由。

畢竟就連“麗人節”這個詞,都是早些年有人嫌“三八”不好聽,提出來的婉約說法。

早已因為土氣過時而被商家棄用,卻還是深得不少中年女性的芳心。

她們可能完全不懂今天網上都在為什麼吵架,只是照常上班、回家做飯、打掃家務、伺候家裡所有好吃懶做的人。

然後“過時”地用一個過時的稱呼,裝點一下自己。

03.

“女生節就是高校發情節”

在如今女性主張追求平等的大環境裡,每年婦女節,都堪稱過時行為大賞。

最矚目的還得數高校裡的年輕男生。

年年被嘲,拉個慶祝節日的橫幅,都是荷爾蒙沒處安放的形狀。

清華大學昨天照例在官微曬出了“女生節”條幅,依然頭鐵。

評論區在校學子樂在其中,轉發里社會人士扼腕嘆息:

貴校有全國最聰明優秀的年輕女性,但誇她們有性吸引力依然是你們唯一表達讚美的方式。

不少清華學子澄清,他們過女生節的校園文化在90年代早已有之。

起源,也和2011年開始流行的“一夜變婦女”的葷色兒解讀,毫無關係。

其實清華橫幅的文采已經實屬不錯,沒點兒文化還不一定看得懂。

最致命的問題,可能還是它“落伍”了。

一個冷知識:有句很有名的話,“幸得識卿桃花面,從此阡陌多暖春”。

就出自2012年北大中文系男生給女生拉的橫幅。

直到現在看來也文采斐然、心思巧妙,不然也不會被那麼多追星女孩納入彩虹屁常用語。

但這種文采的過時,正如清華在全國女生節文化興起後,也順從了在人人網上一夜點燃的橫幅熱情,加入孔雀開屏求偶的大軍。

大學生愛過“高校情人節”沒什麼好害臊的,只是如今的女孩子可能不需要它了。

04.

“寶寶是小仙女,怎麼能過婦女節”

比藏在集體裡的男生更不懂婦女節真諦的人,是有女朋友的男生。

“就想讓你祝我一句婦女節快樂,你老扯什麼女神、女王?”

在本婦女自願放棄法定節假日的這個半天裡,我已經看到不止五個發帖的女孩,把這寶貴的時間用來跟物件生氣。

你跟他說“我就是婦女啊”,他還無辜眨巴著眼睛:

我覺得你就是可愛的小仙女啊,“婦女”不都是我媽媽阿姨那樣的……

少管她要不要做“婦女”

哪樣的?

年紀大,愛嘮叨,身材走樣,婆婆媽媽,流於世俗……又是那老一套。

但捱罵的男朋友們顯然還沒意識到,如今比這更讓人氣不打一處來的,恰恰是男人眼裡真心的讚美。

小仙女小在哪兒?嬌小柔軟傻白甜。仙在哪兒?可愛溫順沒主見。

你說你一廂情願人家叫“小仙女”,不是在冒著罵人的風險嗎。

但可以合理懷疑,粗心大意弄巧成拙的男朋友們不是真正在意婦女節。

試想一下,當今的年輕人——二十出頭的95後、00後們。

從開始網上衝浪的時候,婦女節就開始變得和情人七夕聖誕甚至兒童節都沒有什麼區別。

“女神節最適合送給女朋友的禮物”,“你的女王今天值得所有的寵愛”。

節日,彷彿變成了一個讓男人單方面購買“贖罪券”的好時機。

平日裡的關係就像一堵承重牆。溝通不暢、地位不等、三觀不合……一錘子一錘子積下多少裂縫。

節日一到,一層厚厚的膩子就抹上了。

俗話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但商家覬覦你錢包的心可不是這麼想的,他巴不得你牆頭蹦迪。

05.

“我都買禮物了,你怎麼還生氣”

有些想在感情裡表現一下的年輕人,大概是找錯了老師。

天真地以為一句“你是我的女神”、一份禮物就能安生三個月;

我都捨得花錢買禮物,應該能買來你高興了吧。

受挫後抓耳撓腮百思不得其解的樣子,像極了今天因為在廣告文案中主張“去掉女字旁”,而引起爭議的某婷。

廣告片的主旨是“不因女性身份帶來職場刻板印象”,在職場成功不必“丟掉她”,看起來正確極了。

微博文案卻強調“去掉女字旁”,又好像急於撇下性別標籤。

一個營銷讓人如此摸不著頭腦,可能正印證著價值觀的混亂。

少管她要不要做“婦女”

一日限定迪士妮反而打得很準

“我的求生欲不是很強烈嗎,為什麼你還是不滿意?”

委屈,是今晚某婷的PR和捱罵的男友。

可是一旦腦子裡出現這個疑問,就已經輸了。

到底是誰告訴你,你和女人之間的關係是用強大的求生欲來維繫的?

如果要評選這幾年有關兩性關係的網路蠢詞TOP3,我一定毫不猶豫投“求生欲”一票。

原來兩性關係就是一場目的性極強的RPG生存遊戲,可以花錢買道具,可以作弊看攻略。

測試突襲的時候,按照“標準答案”作答即可過關。

處處透著用討好達到目的,把人都矮化成單細胞生物的思維。

當女孩“覺醒”了,開始為商家、伴侶、全社會的“無知”暴怒的時候。

幾年前被鼓吹過的每一場“求生欲大秀”都不是無辜的。

指望婦女節能獨善其身,人們一朝認清它和習以為常的“過節”無關,是一個為紀念追求平等權利而誕生的日子?

多新鮮吶。

06.

去追問該追問的

或許關於婦女節的一切爭端,都可以解釋為暫時有人跟不上趟。

我年紀越大,越承認這種“滯後性”需要被寬容。

這個世界的最大公約數,就是永遠在被嘲笑的“普女”與“普男”。

不瞭解網上從冠姓權吵到子宮道德,不清楚婦女節的英文全稱是什麼。

高校的油膩橫幅從三四年前就開始被批評,直到今年還是不斷有人覺得“這也沒啥”。

必須接納它存在,否則,我們所有人都永遠有著不夠“進步”與“正確”的罪名。

真正難對付的老頑固,何止今天學校裡的一張橫幅,單位裡一場莫名其妙的聯歡。

性別總在每一個不必要的場合被強調。

“女司機”出事故,“女強人”是工作狂一輩子沒結婚,“女博士”讀那麼多書嫁不出去。

除了它最該因其現有的弱勢地位而勇敢發聲的狀況裡——勞動。

少管她要不要做“婦女”

最迫切需要被“逼”著趕上趟的,並不是朋友圈裡那個不願意自稱“婦女”的人。

是讓人對“婦女”這一身份可能產生懼怕與唾棄的一切。

讓職場文化不以酒桌上的“讓你喝酒是瞧得起你”為榮,讓職場潛規則與性騷擾再難被包庇。

推動尊重與保障女性在職場的合法權利,職場天花板面前性別平等。

每一位勞動者本都該獲得這樣的許諾。

可能比罵一百個“你為什麼說女神節”的人要強。

英劇《是,大臣》裡,有個讓政壇“奸詐”三兄弟難得一起吃癟的情節,我回味了好多遍。

老政客們為了滿足“女性達到總名額的25%”的任務,自以為是地算計來算計去。

找各種藉口,“女人不行”。

以為提拔女秘書是恩惠,沒想到人家早就看清了這虛偽。

不跟你兜圈子玩了,跳槽去銀行做主管了。

臨別時,女秘書倒是沒有解氣地把傳說中的“fxxk you money”甩在誰的臉上。

少管她要不要做“婦女”

“謝謝,我知道你們出於好意”。

但我有的選。

要是做“婦女”都能這麼爽,哪還輪得到一群人苦口婆心地勸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