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微言輕時,儘量遠離“圈子”,學會自渡

人窮休入眾,言輕莫勸人。

一個人可以很窮,但是不能沒有骨氣。被人看不起是常事,如果你太介意了,反而會覺得很失望;如果你去依靠別人,反而會被人取笑。

很多人習慣了用“金錢多少”來區分人的層次,有錢人就是上等人,沒錢的人就是下等人。人人平等,不過是你一廂情願的想法,過分理想化了。

不屬於你的圈子,就彆強融了,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人微言輕時,儘量遠離以下四個圈子,學會自渡。

人微言輕時,儘量遠離“圈子”,學會自渡

01

遠離看不起你的圈子,別總是看別人的臉色。

每一個人都想在社會上找到“存在感”,都希望自己能夠活得“高高在上”。

每一個人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人與人比較起來,總是有貧富的差距。如果你和富有的人比較起來,你會自慚形穢;你和很窮的人比較起來,你就找到了尊嚴,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聰明的人,不會和財富懸殊很大的人互相比較,不在富人面前低頭,也不會在窮人面前耀武揚威。

如果你加入了富人的圈子,你會發現自己多麼“渺小”。別人說話的時候,你根本插不上嘴。

比方說,富人一開口就談幾百萬的生意,你摸一摸乾癟的口袋,怎麼敢搭話?你要是吹噓自己也有幾百萬,別人就會覺得你很虛偽,你要是默不作聲,別人就會覺得你太慫了,左右都為難。

人微輕言的時候,你的財富是很少的,你的地位是很低的。你走到哪裡,都會看到別人的臉色。

事實上,你去巴結別人的時候,也很難巴結上。你一開口借錢,別人就會提防你,擔心你以後逃之夭夭,沒有能力還債。

你想要崛起,你就要避開那些難看的臉,不要再被人奚落了,給自己加油鼓勁,把自己變成溫暖的人,每天都有好心情。

人微言輕時,儘量遠離“圈子”,學會自渡

02

遠離交換利益的圈子,要靠自己吃苦、得利。

我的同學老鄧,早些年,一直在農村種地。這兩年,村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進城 買房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看著村裡的年輕人在城裡混得不錯,老鄧也有了進城發展的想法。

老鄧找到老鄉阿明,求他幫忙推薦工作。

阿明開了一家小型帽子加工廠,正準備擴大規模,於是他邀請老鄧投資合夥。

老鄧把所有的存款拿出來,還向親戚朋友借了錢,一共湊了十萬元,交到了阿明手裡。

老鄧本以為找到了一個靠譜的老鄉,還有了發財的門路,卻不知道一步一步落入了阿明的“圈套”。

加工廠一直在虧損,老鄧的錢,也在慢慢變少。老鄧投資之後,不僅沒有分紅,還承擔了四萬多元的債務。

上個月,老鄧去了東莞打工,沒有一技之長的他,只能靠打工還債了。

當你很卑微的時候,你往往會羨慕那些有錢人,以為他們開著豪車,住在高階的小區裡,應該是存款很多,事業發展很順。“富人的假生活”很容易矇蔽你的眼睛,如果你主動和富人合作,往往會被他們算計。

一般來說,別人是不想和窮人合作的。真正能合作的人,往往是“旗鼓相當”的人,而不是誰依靠誰,誰把誰當成了搖錢樹。

網上說:“城裡套路深,我要回農村。”

那些外表光鮮亮麗的人,往往打著“合作共贏”的幌子,做著“割韭菜”的事情,讓人防不勝防。

真正有實力的人,多半不會找人合作,因為他自己就可以承擔一切。

人微言輕時,儘量遠離“圈子”,學會自渡

03

遠離過分熟悉的圈子,讓自己重新開始。

俗話說:“人與人走得太近了,是一場災難。”

非常熟悉你的人,對你知根知底。按理說,熟悉你的人,會找到你的長處,也會發現你的缺點,對你的成長會有幫助。事實上,在你卑微的時候,別人只會看到你的缺點,根本就看不到你的長處。

人窮了,哪怕有骨氣,也不會被人看好;哪怕有發展潛力,也很容易被忽視。

在熟悉的圈子裡,大家都認為你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你一開口說話,別人就笑話你;你說了自己的打算,大家都會反對,覺得你不會成功。

人微言輕的時候,最好是“遠走他鄉”,離開熟悉的環境,和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抱著一種“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想法,你讓自己歸零,從頭開始,往往會更容易一些。

人微言輕時,儘量遠離“圈子”,學會自渡

04

遠離“發橫財”的圈子,別做一夜暴富的夢。

一個人越是人微言輕的時候,越想盡快崛起,這樣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但是想多了,就是慾望。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但是對於利益,你應該懂得取捨。

越是利潤豐厚的圈子,你越要擔心,也許他們在做違法亂紀的事情。等事情敗露了,圈子裡的人,都要遭殃。

比方說,一些傳銷圈子,以各種利益去誘惑別人。可是,加入圈子的人,並沒有發大財,反而會倒黴。

不管你多窮,那些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你不要去想,也多半輪不到你。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才是最好的出路。

人微言輕的時候,學會做自己的“擺渡人”

天不渡人,人需自渡。你越是活得卑微,你越要看得起自己,要有骨氣,習慣獨來獨往。

任何一個圈子,都是為了某種利益或者某種感情才建立的,你和圈子格格不入,你就不要指望圈子裡的人,會幫助你。

靠自己,熬過去,一切都會好起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