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吊橋效應,令你心動的未必是愛情

因為一時心動,而草率選擇的愛情,大多是很難長久的。

在愛情之中,很多人心中都會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能夠令我感覺到心動的人,就一定是我愛的人,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對的,令人感覺到心動的未必是愛情,也很可能是“吊橋效應”。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吊橋效應”,它是指:一個人在過吊橋的時候,勢必會因為緊張與害怕,而產生一種心驚動魄的感覺,此時,如果他遇到了一位異性,他就會錯誤地認為,是那個異性令他感覺到心動,從而對其產生愛情。

吊橋效應告訴了我們,令你心動的未必是愛情,它很可能是一種在特定的條件下產生的心理反應,一個人在看似危險的處境之下,總會對身旁的人產生一種莫名的好感與依賴感,但是,假如我們將這種感覺誤認為愛情,那就會顯得太過草率了。

好的愛情,不只需要心動,它更需要理性的思量彼此是否真的合適,如果在未經審視的情況下,就讓自己草率地墜入了愛河,那麼,這樣子的愛情,也是很難收穫幸福的。

一,愛情需要感性,但令你心動的未必是愛情。

在電影《獨自等待》中,作家陳文因為一時心動,而愛上了平面模特劉榮,他錯誤地認為這種心動就是愛情,於是,他拼命地向劉榮展現自我,毫無保留地對劉榮付出。

結果,在劉榮心中,陳文也只不過是一個可以暫時利用的朋友,她可以與陳文保持曖昧,但絕不會接受陳文的追求。

正處於熱戀中的陳文,開始還以為劉榮的拒絕是一種考驗,直到他見到劉榮與別的男人親密地在一起,他才猛然醒悟,原來他對劉榮的心動,從來都不是愛情。

愛情需要感性,但令你心動的未必是愛情,在電影中,陳文對劉榮一見鍾情,便就以為這是自己一直所追尋的愛情,然而,他的心動與付出,在劉榮看來卻不過是一種很幼稚的行為,令陳文心動的不是愛情,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情,陳文雖感動了自己,但卻感動不了劉榮。

心動,有時是在某種特定場合下,見到異性所產生的感覺,但是,這種感覺卻未必是愛情,假如因為一時心動而不停付出物質與情感,只會使得自己在這種錯誤的情愫中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二,愛情離不開理性,令你心動的感情,未必是好的愛情。

愛情不能只考慮心動的因素,他更需要理性地思考,兩個人的三觀是否相符,性格愛好是否相同,只有心動卻沒有理性的愛情,稱不上好的愛情。

在電影《致青春》中,家境優越的鄭微,因為一時心動,而喜歡上了家境貧寒的陳孝正,在這段感情之中,鄭微放低了自己的姿態,為陳孝正付出了一切,最終,卻落得個一無所有的結局。

愛情不只是心動,它更需要理性的考量,鄭微與陳孝正的成長環境不同,生活習慣也不同,這就註定了兩個人雖有短暫的相戀,最後卻始終無法走到一起。

所以說,當我們對一個人產生心動的感覺之後,不要盲目地認為這就是愛情,而要靜下心來理性思考,我究竟喜歡他什麼?我們兩人的性格是否真的合適?相信只有在理性思考之後,所選擇的愛情,才會有獲得幸福的可能。

三,愛情需要的是久處不厭,與吊橋上的心動相比,吊橋下的相處更重要

長久而幸福的愛情,需要的是兩個人能夠做到久處不厭,而相處卻是愛情中最大的難關。

吊橋效應告訴了我們,在橋上心動是很容易的,但是,在橋下相處卻是不簡單的,所以說,愛情非但需要感性的相互喜歡,更需要理性的彼此合適。

在電視劇《雙面膠》中,胡麗娟是嬌生慣養的上海女孩,而她的丈夫則是一個鳳凰男,兩人在大學時期相愛,畢業後又不顧眾人反對地走進了婚姻。

胡麗娟本以為,她會與丈夫有一段幸福的婚姻生活,然而,在結婚之後,胡麗娟卻發現,她與丈夫在生活的方式與習慣上有諸多不同,多次爭吵後,兩人的婚姻,最終也不得不與分手告終。

好的愛情,不只需要兩個人感性上的相互喜歡,更需要兩個人理性上的彼此合適,吊橋上的心動並非真愛,吊橋下能夠久處不厭,才是幸福的愛情。

心理學上的吊橋理論,告訴了我們,令你心動的未必是愛情,它很可能只是一種在特定環境下,所產生的曖昧情愫而已。

好的愛情,不能只依靠一時心動的感性,它更需要理性的分析思考,這段愛情究竟是否適合自己。

相愛容易相處難,在愛情之中,唯有多一些理性,才能使得幸福變得更加有保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