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用爭辯解決問題

1992年,在第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張曼玉憑藉《阮玲玉》獲得了最佳女主角。

她當時的獲獎感言,時至今日對我的交際觀仍有啟發: 拿獎拿幾次都會學會一些事情,比如事後都會有很多人會說,不應該她拿。

以前我會介意,會爭辯,但是現在我學會了,獎在我手裡,你們講什麼我不理,不關我事,總而言之要謝謝全部支援我的人!

年少時,面對爭議,我們總是不餘遺力地為自己討個“公道”。

後來才發現,每個人都只能在自己的認知基礎上思考問題,層次不同的人,思維方式註定不同。

所以,與不同層次的人爭辯,註定是一場無意義的口舌之爭。

作家“老楊的貓頭鷹”說過:

“人一旦認定了某件事,想法就會變得片面且固執,換句話說,矇蔽我們的是執念,是偏見。”

他曾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有一次,他寫了一篇文章發在微博上,評論的人不少,其中一個人第一句話就說:

“你寫的都是什麼垃圾文章?”

辛苦寫出來的文章,被人評成“垃圾”,老楊忍不住反問:

“如果我文章寫得有什麼不對,歡迎指出來。”

結果對方理直氣壯地說:“這種垃圾書誰還看得下去!我只喜歡尼采寫的哲學,還有卡夫卡寫的小說,像你寫的這種垃圾書,我不屑看。”

老楊氣不過,就和對方爭辯起來:

“你都沒看過我寫的書,為什麼覺得垃圾呢?”

幾個回合下來,對方越發洋洋得意:“你們寫書的人多數都是垃圾,寫的書當然也是垃圾,根本就不用看。”

老楊被激怒,打了一段毫無邏輯的回擊文字,但在傳送之前,他突然意識到:

自己也變成了一個只會與人互罵的噴子。

心理學中有一個

“達克效應”

,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總是會得出自以為正確,實際上卻是錯誤的結論。

能力欠缺越嚴重的人,越喜歡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中,只會一味高估自己的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

實際上,那些遇事不會思考,只會習慣性中傷別人的人,正是存在這樣的思維侷限性,浪費時間與他們爭論,不但無法讓對方認可自己,反而會給自己帶來損耗。

層次不同的人,不必刻意相融,更不要嘗試用自己的價值觀說服對方。

正如老楊領悟到的那樣:

如果你發現了和對方不在一個層次上,就不要硬聊了,也不用勉強自己和他做朋友,隔著一個西天取經的距離,還能覺得對方有些神秘感,反倒舒心。

是啊,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餘生很貴,層次不同的人,不必刻意相融,更不要嘗試用自己的價值觀說服對方。

人生最舒適的狀態,是和志趣相投的朋友徹夜長談,對話不投機的人一笑了之。

曾看到這樣一段話:“不同層次的人,對不同層次需要的強烈程度也不同。有的人強烈地需要物質,有的強烈地需要感情,更有的強烈地需要追求理想。”

生活在不同層次的人群,因為經歷不同,所以對生活的感知也全然不同。

電視劇《流金歲月》中,有這樣一段話:

“每個人都不一樣,你經歷的我沒有經歷,我經歷的你也沒有經歷,所以誰都不要小看誰。”

真正高層次的人,不是站在某一個角度爭論、說服別人,而是堅持自己的同時,也能尊重別人。

不爭辯,不說破,不嘲諷,才是高情商。

一日,孔子的學生正在門前掃落葉,突然來了一個人,問他說:“你是不是孔子的弟子?”

孔子的學生點頭稱是。那人又說:“既然你是孔子的學生,應該也很博學。我且問你一個問題,一年有幾個季節。”

孔子的學生脫口而出:“當然是四季。”那人卻搖頭說:“不,一年只有三季。”結果,兩個人為著一年有幾季的問題爭辯了半天。

這時,孔子過來了。那人也問孔子:“一年有幾季?”孔子竟肯定地回答:“先生您說得對,一年有三季。”於是,那人便滿意地揚長而去。

孔子的學生很不解。一年明明有四季,老師為什麼謊稱三季呢?孔子笑著說:

“你沒看到那個人通體的綠色嗎?他的蚱蜢變的人。蚱蜢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沒經歷過四季。你和他爭辯四季的問題,不是浪費時間嗎?”

這大概就是聖人的智慧。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的“三季人”,他們的認知與你不是一個層次,如果一味地去爭輸贏,不僅說服不了他,還消耗了自己。

就像村上春樹在《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一書裡說的那樣:

“世上存在著不能流淚的悲哀,這種悲哀無法向人解釋。即使解釋,人家也不會理會。它永遠一成不變,如無風夜晚的雪花靜靜地沉積在心裡。”

你要清楚,和什麼樣的人爭辯,就註定了你將成為什麼樣子的人。對於不同層次的人,最好的發聲方式莫過於不爭辯、不解釋,做好自己,用結果說明問題。

就像網上有一個段子:

“問一個從來不讀書的人有沒有《時間簡史》,他只會認為你在罵他。”

好笑卻又扎心。

王爾德說過:

“和別人談論他不瞭解的東西是徒勞的。”

把爭辯的時間都用來成長,才是輸了爭吵,贏了人生。

卡耐基曾說:

“在爭論中獲勝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爭論。”

深以為然,很多情況下強行爭論,往往是贏了道理,輸了感情。

楊絳和錢鍾書,都是著名的學者,在學術問題上也難免較真。一次倆人在出國的輪船上吵了起來,原來,兩人因為一個法文的發音問題爭論不休。楊絳說錢鍾書的發文發音有點鄉音,錢鍾書表示不服。在爭執過程中,彼此說了很多傷感情的話。後來他們請船上一個能說英語的法國人做判官,裁判認為楊絳說的是對的。對於獲勝,楊絳沒有絲毫喜悅,反而覺得很不開心,因為這次爭論,讓兩人輸掉了和氣,也輸掉了好心情。

生活中沒那麼多大是大非的問題,為了維持感情,做一點點讓步,真的不丟人。

避免不必要的爭論,是一種難得的生活智慧。

曾看到過這樣一段話:

與能理解的、同層次的、心有靈犀一點通的人爭論,可能是尋求真理;而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和解釋,那只是無謂的自我消耗,甚至變成人身攻擊。

是啊,他從未去過你到過的地方,也沒有讀過你讀過的書,更不認識你認識的人,他積累了一輩子的生活經驗,也不會因為你幾句話就改變。

同樣的事發生在境遇不同的人身上,對經歷者的感受和影響完全不一樣,既沒有對錯之分,也不必互相說服。

人生最頂級的智慧,就是永遠不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