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心態是冥想的精髓,反直覺,很微妙,但冥想開竅,點都在這裡|空談

大家好,歡迎開啟「空談」。

今天我們再來聊一聊冥想入門的六種心態。2019年,曾經聊過一版,但關於冥想/理解自性,常聊常新,好像天上的雲,綿綿不絕,看似都一樣,又都不一樣。

音訊、文稿如下——

J:在冥想入門階段,為什麼要關注心態?

C:大家既然做冥想,冥想是關於什麼呢?冥想,就是關於我們的心態,如何能夠合適的感知整個世界,如何合適的感知我們的內心,這本身就是冥想的一部分。

什麼是冥想的開始呢?

冥想的開始,並非是從我們做呼吸冥想的那一刻開始,而是從我們開始調整心態的那一刻開始。

很多朋友剛開始做冥想的時候,很容易執著於冥想的形式,也就是呼吸冥想,以為那個是開始,但不是。

當一個人決定要開始冥想的時候,TA的心態的轉變和調整,這已經算是冥想的開始了。

1

J:我們就一個一個來說。第一種心態是什麼?

C:第一種心態——做起來,不要想那麼多。立刻行動起來,立刻做冥想。

我們總是沉浸在想法中,這也是很多人的問題;我們在想辦法解決,也就是透過冥想。

而冥想本身,它不是想,而是讓每個人能夠理解想法的侷限,走出想法。

J:為什麼我們要理解想法的侷限?為什麼要走出想法?

C:因為我們所有的心理問題,所有的內心痛苦,全都來自於想法,來自對想法的反應。

很多人有各種精神挑戰,比如說焦慮、擔心,這些都是一種害怕的表現,這種害怕、恐懼,實際上來自於我們對想法的反應,認為想法是真的,那種幻想是真的。

你看,我們所有的精神挑戰毫無例外,全是來自於想法。當一個人的人生完全被想法所控制,各種問題源源不斷。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走出想法。

走出想法,不是說沒有想法,而是說不被想法所左右,這也是我們整個冥想的意義所在。

要走出想法,你就得理解想法的侷限,理解想法給每個人帶來的問題。

而去理解想法的侷限,去走出想法,我們需要行動起來,做冥想,而不是一直在思考什麼是冥想、怎麼冥想。

你看,行動和想法是天然的不搭嘎。

冥想是在想法之外,你在想法裡面,你永遠無法想象到想法之外的場景,徒勞。

J:所以,冥想也有另外一種表達,叫做靜觀,安靜的靜,觀察的觀;這個詞就更強調「觀」這個動作。

C:在靜中觀,在觀中靜。

靜,意味著內心的平靜,內心不受想法打擾的時候,才是內心真正平靜的時候;也只有在這種平靜中,我們才可以去觀察想法,認識想法的侷限。

同時,反過來,透過認識想法的侷限,我們又可以進一步走出想法,讓內心平靜。

靜和觀,觀和靜,這是一個雞生蛋和蛋生雞的問題。

好,這就是冥想入門的第一種最好具有的心態,這就是冥想入門的第一種心態。對,就一個字——做。

做,行動起來,別想那麼多,做。

2

J:接下來冥想入門的第二種心態是什麼?

C:接受。

接受此時此刻的狀態,

接受此時此刻的困惑,

接受此時此刻的問題、挑戰,而不是想“呀,我要趕快去冥想,讓問題消失”。

大家需要仔細揣摩這一點,非常的微妙。

很多人來做冥想,希望去解決問題。但如果你不接受此時此刻,總想去解決問題,這種心態本身就會讓問題持續存在。

所以當做冥想的時候,接受此時此刻的狀態,包括走神了,走神了很多次,接受它,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接受意味著不介懷,當你不介懷的時候,想法才可以逐漸息止,我們才更有可能進入一種非常平靜的狀態。

只要你介懷,各種心思雜念都會隨之產生。

所以在我們的呼吸冥想中,接受任何一刻的狀態,不去質疑它,不去想它,不去拒絕它。

接受、不介懷本身是對我們內心最小的干預,這種最小的干預才可以保證內心更快的恢復和調整。

J:好,這就是冥想入門的第二種心態——接受、不介懷。

有的時候,當你真正體會到接受這個心理動作的時候,你可能有一種全身緊張的肌肉都鬆弛下來的感覺;

或者是頭部的肌肉、面板鬆弛下來的感覺,一種放鬆釋懷的感覺,這就是接受,第二種心態。

3

J:冥想入門的第三種心態是什麼?

C:第三種心態——不要有任何的期待,這一點非常的反直覺。

很多朋友開始冥想,必然有一個目的,解決內心的困惑、問題、挑戰。

在這裡,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不要對冥想抱有任何的期待。

冥想不是來給大家解決各種所謂的實際問題,冥想是讓每個人能夠看清內心的真相,內心的規律,內心是如何運轉的。

看清這一點,比解決任何實際問題都更加實際。當你對人生沒有困惑的時候,你也就不會產生問題,沒有問題,哪來的解決問題呢?

所以,冥想不能幫你直接解決各種實際問題,但冥想給你帶來的變化是你想象不到的,它卻比任何的方案更加的實際。

但同時不要對冥想抱有任何的期待,任何的期待反而會妨礙你繼續冥想。

在我們的生活中,期待是個非常容易的事情,期待自己怎樣,期待別人怎樣,有期待就會有落差,有落差,就會對內心帶來傷害。

冥想是來修心的。一旦對冥想產生期待,“呀,希望冥想能夠解決我什麼樣的問題”,這種期待本身反而抵消了冥想的作用。

而冥想是幫助每個人走出想法,期待也是想法。所以,魚和熊掌,大家自己選。

J:當我們不去期待的時候,才是放下了這個想法。同時我們釋放出來的是行動力,是做冥想。

好。這就是關於冥想入門的第三種心態,對冥想不抱任何期待,但你仍然去做。

4

J:第4種心態是什麼呢?

C:第4種心態,是用一種開放的態度去做冥想,開放、不判斷。

對於剛剛接觸冥想的朋友來說,想法在生活中仍然佔據非常大的比例,我們很容易形成對各種事物的一種畫面,容易產生各種判斷,猜測、聯想,包括對冥想,我們也容易形成關於冥想應該是什麼的畫面,

“哦,冥想中,我應該全神貫注,不走神”,實際上每個人在冥想的時候,走神是非常正常不過的事情。

當我們對冥想練習,有這樣一個畫面的時候,這個畫面本身也是想法,也在阻礙我們以開放的態度來做冥想。

所謂的開放態度,就是要去拋掉任何關於冥想的畫面,去做。

對於每次冥想結束的感受,也不要去判斷它。好也罷,不太好也罷,這都是判斷。

很多時候,我們在冥想中深刻的意識到某些內心的規律,可能跟平時的生活狀態不一樣。

這種深刻的認識本身,可能對大腦也會帶來一種衝擊,不要判斷它。

當一些真相被我們認識到的時候,這種認識本身可能是一種短暫的打擊,不要判斷它。

J:關於不判斷,你之前說過一種軌道模型,能再介紹一下嗎?

我們一旦開始判斷,就在大腦裡面形成一條新的思維迴路——偏見。

我們會沿著這條迴路不自覺地轉下去,這會扭曲我們對內心的認識。

不判斷,意味著我們不輕易去構建這樣一條偏見的迴路,讓內心處在一種自由自在的狀態,不被任何的迴路所框限。

判斷是一條軌道,不判斷是另外一個軌道。

如果我們希望內心保持一種自在的狀態。我們就要行動起來,不判斷,讓內心處在一種不判斷的軌道上,一切都是開放的。

J:好,這就是冥想入門的第4種心態——不判斷、以開放的心態去做冥想。

5

J:接下來第5種心態是什麼呢?

C:冥想是一件非常獨立的事情。

為什麼叫獨立?因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去觀察自己的內心,誰也幫不了誰。因為只有你一個人能看到你的內心。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被告訴,應該怎樣做,希望能有一個權威來指導自己,應該怎樣做。

在冥想裡面一切都是反的,沒有任何的權威能夠幫助你,告訴你該怎麼做。

可以找一個老師來指導你,沒有問題。但老師本身不是你的權威,就像大家來聽這個節目一樣,這個節目也不是你的權威。

這個節目中會跟大家分享一些冥想的要領,

這需要

每個人自己去感悟。感悟得到,你才能理解;感悟不到,光聽這個節目,可能對你沒有什麼幫助。

向內探索意味著我們要去觀察內心,以自己的觀察為主,這個跟我們平時的生活習慣非常的不一樣。

J:所以在冥想入門的時候,我們要學會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觀察,相信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也有能力來理解人的內心是如何運轉的。

C:同時還要接受自己能夠犯錯,去試錯。

放掉判斷,包容自己,包容他人,不迷信權威,否定任何的心理權威,向內探索和觀察自己,這種觀察是對自己的唯一的理解。

看似話說得很絕對,但就是這個理。你自己觀察自己,這是唯一理解內心的方式。沒有第二種。

J:很多時候,當人們心裡有困惑的時候,可能去讀一些書籍,或者是聽一些名人大咖的講座談話,或者去看電影、看小說,希望能從故事當中體會到一些關於人心和人性的道理。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向內觀察自己,你無論讀怎樣的書,書不會誤導你。

但如果我們不去向內觀察,去讀各種書,聽別人的建議,除了誤導還是誤導。

J:好,這就是冥想入門的第5種心態。

相信自己的觀察,獨立的去探索,否定任何的心理權威。

6

J:冥想入門的第6種心態,也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最後一種心態是什麼呢?

C:不要陷入細節。

細節這兩個字很抽象,但我想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內心總會容易陷在細節裡面,冥想也是如此。

當我們進行呼吸冥想的時候,這個動作也有很多的細節。比如說感受,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鼻子附近,感受氣體進入鼻孔和離開鼻孔的感覺,這些感覺非常細微,也是細節的部分。

很多人會去糾結,這些小的感覺是否合適,是否不合適呀?

J:這個和我們在冥想引導裡說的“感受吸氣的感覺,感受呼氣的感覺”又有什麼不同?

C:感受它,每個人的感覺不一樣。

在課程中,咱們從來不描述一個非常具體的感覺,因為每個人感覺不一樣,文字也無法完全去展現這種感受。

還有冥想的動作要領,比如是否是盤腿而坐,是否坐在椅子上,手放在哪裡,有很多細節的部分。

其實這部分都非常靈活,大家不必去糾結於這些細節,而忽略了冥想的本質——那就是走出想法,透過感受身體,感受知覺,來走出想法。

我們要從整體上認識什麼是冥想,這是整個冥想中最重要的任務。

咱們說理解,很多人會想到從想法上理解,不是的;冥想無法從想法上理解它,你只能透過你的行動,你的冥想練習和你的感受來理解。所謂的理解,就是觀察內心,這是唯一的理解。

如果我們不觀察內心,不去感受,看到任何用語言來描述的冥想,一定只會帶來誤解。

這就回到我們說的第一種心態,就是冥想入門最重要的就是「做」,冥想36計,做為上計。

好,以上關於冥想入門,最好具有的6種心態。

好,非常感謝大家的收聽,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繼續關注曼諦悟思的9周正念冥想課程,朋友們,再會。

Cico,曼諦悟思創始人,用中英文傳播禪與冥想的本質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