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半生,突然懂了(深度好文)

走過半生,突然懂了(深度好文)

文 | 哲學君&一木圖 | 網路

中年,是個尷尬的年齡,上有老,下有小,周圍全是依靠你的人,卻沒有你能依靠的人。

中年,是個孤獨的年齡,沒人懂,沒人陪,風裡來雨裡去,忙忙碌碌,一刻也不敢停。

中年,是個不安的年齡,愛易失,人分離,生活的重擔全在肩上,咬牙也必須前行。

人到中年,有太多身不由己;人到中年,有太多無可奈何;人到中年,有太多左右為難。

但人生不止中年,人到中年,半輩子過去了,拼搏的同時要學會4點3忘,讓中年不在難。

- 01 -

健康一點

生命無常,朝夕則變。

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透支你的健康。

人到中年,健康比面子重要。

小酌怡情,大酌傷身,再好的酒局也不值得你往死裡的喝。

工作努力,不要拼命,再多的報酬也挽回不了流逝的生命。

情緒穩定,少發脾氣,再糟糕的情況也不要傷害最親的人。

你的健康,不僅僅屬於你自己,它也屬於關心你,愛護你的人,你是家庭的頂樑柱,不能輕易倒下。

人活一世,草木一春秋,沒有重來的機會。

學會生活,保持快樂,看淡得失,追尋自我。

叔本華說過:“人類所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拿健康來換取其他身外之物。”

好好活,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

走過半生,突然懂了(深度好文)

- 02 -

糊塗一點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曾國藩給他的好友胡林翼的信中寫道:

“唯忘機可以消眾機,唯懵懂可以祛不祥。”

與親友相處,糊塗一點,友誼地久天長;

與愛人相處,糊塗一點,家庭和諧美滿;

錢權利益上,糊塗一點,隱患消弭無形;

人情往來上,糊塗一點,心中無牽無掛;

被人坑蒙時,糊塗一點,凡是得過且過;

被人譏諷時,糊塗一點,破事隨風且去。

為人處世,不可太精明,不可事事刨根問底。

大事明白,小事糊塗,則人生快意。

老話常說難得糊塗,有時候糊塗一點,挺好。

- 03 -

瀟灑一點

許多人總是想,這輩子要是能活的瀟灑點,該有多好。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瀟灑不負生活?

作家劉墉曾說:“世間無法,法在我心;不負我心,不負此生。”

瀟灑是一種心態,瀟灑也是一種境界。

身處濁世,能不懼人言,我行我素,是一種瀟灑。

久在樊籠,能遵從本心,自由自在,是一種瀟灑。

深陷囹圄,能不畏險阻,堅守理想,是一種瀟灑。

人生路上,難免挫折,難免受傷。

有人為情所困,有人一生勞頓,有人鬱郁不得志,有人渾渾噩噩。

瀟灑其實不難,多一點理解,少一點執念,多一點剋制,少一點物慾,複雜少一點,簡單多一點,人生何處不瀟灑?

走過半生,突然懂了(深度好文)

- 04 -

快樂一點

《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是學習的快樂和朋友自遠方而來的快樂。

《莊子·至樂》:“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這句是說不貪圖世俗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那麼快樂是什麼呢?

快樂是老友相聚粗茶淡飯的相談甚歡,快樂是愛人相伴,兒女繞膝,父母健在的闔家歡樂,快樂其實也是內心的一點寧靜與滿足。

對父母,陪伴多一點,離散少一點;對兒女,包容多一點,嚴肅少一點;對伴侶,愛意多一點,責備少一點;對老友,寬容多一點,牢騷少一點;對自己,滿意多一點,失意少一點。

- 05 -

忘掉年齡

有句話說,小時候真傻,居然盼著長大。

現在看這句話,唯有無限感慨。

小時候,無憂無慮,嘰嘰喳喳;長大後,煩惱不斷,沉默寡言。

不敢停下,不敢回頭,怕回憶起年少時的歡樂,也怕接受不了當下的困苦,更怕一日勝過一日的老去。

有人說歲月的美,恰好在於流逝,太陽轉眼起落,一天流逝,春夏秋冬轉眼流轉,一年流逝,人這半生,一晃就過去了。

時光雖然老了容顏,滄桑了靈魂,成熟了心智,但只要心還年輕,就會覺得年齡只是一串數字,歲月就不會老去。

心不老,年齡就不是問題。

忘記年齡,活出最燦爛的自己。

不要讓自己的年齡成為自己變老的理由,該吃吃,該喝喝,煩惱別往心裡擱。

往事不可追,始終保持一顆“不老心”。

- 06 -

忘掉名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生,少不了追名逐利的過程。

名利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

卡萊爾曾說:“世界榮譽的桂冠,都是用荊棘編織而成的。”

掌聲、鮮花、榮譽的名利背後,也有常人看不見的殘酷、苦難。

有些人在名利場沉淪,最終晚節不保;有些人擁有了無數名利,卻毫不猶豫奉獻而出。

這世間,多少人,為了名利奔波,得到的同時,卻又不斷地失去。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不應該為名利所累,困在名利的韁繩之中,而是懂得取捨,知曉進退,忘掉名利,在簡單平凡的生活中獲得最大的幸福。

走過半生,突然懂了(深度好文)

- 07 -

忘掉怨恨

情緒有五毒,怨、恨、惱、怒、煩。其中,怨恨危害最大。

《說文解字》中說:“怨,恚也。從心夗聲。”

當心有不滿,所願未得,所欲未遂後,容易滋生不滿、失望等情緒,長此以往,積怨已久,更是會心生恨意。

忘記怨恨是不要自我受限,囚於一地,沉浸在怨恨的心態之中,而是要走出來。

《論語·憲問》中有一段對話: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自己不要總是沉浸在怨恨情緒之中,對待他人,可以參照孔夫子所言,用正直報答怨,用恩惠報答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