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這樣說話了,你以為你說明白了,其實別人根本沒聽懂

別再這樣說話了,你以為你說明白了,其實別人根本沒聽懂

很多人說話,喜歡用“寄語”型句式,比如:

你要更負責任一點!

你要好好學習啊!

你要多理解我!

這和我們在孩子的作業本上簽字“希望你繼續努力,爭取更大進步”一個樣,話都對,卻沒有實質性指導。

聽的人要麼應付回答好,要麼回懟:我怎麼不負責任,怎麼不理解你了?

這是典型的無效溝通,有效溝通,得是雙方都認可,並且有具體可操作辦法的。

比如,你做事要負責任,有始有終,把衛生打掃完之後,拖把也要洗乾淨,垃圾倒掉;你要好好學習,上課時候不要亂動,一邊聽課一邊記筆記,回家先寫作業再玩遊戲等等。

說得具體,對方才能針對性改進,不然,我們的意見,在對方聽來就只是一句責備。

別再這樣說話了,你以為你說明白了,其實別人根本沒聽懂

以此推及開來,什麼樣的溝通才是有效溝通?

首先,溝通得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意思,如果我們沒有直接表達,就不要想當然覺得對方一定能懂。

就像前面的舉例,就是言語模糊,而對方可能不知道說話一方具體指的是什麼。

人很容易落入“知識的詛咒”,意思是說,當一個人自己掌握了某種知識或者技能,他就想當然地以為別人也會懂這些。

別再這樣說話了,你以為你說明白了,其實別人根本沒聽懂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伊麗莎白。牛頓曾經做過一個小研究,她列了一份歌單,包括美國國歌、生日快樂歌等一些美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歌曲。然後把參與試驗的人分成兩兩一組。一個人選定一首歌在桌子上敲擊它的節奏,另一個人根據節奏猜歌。

擊打歌曲的人,認為自己擊打得比較準確,預測另一組的猜中率會超過50%。而實際猜歌人的猜中率只有2。5%。

是聽歌的人很笨嗎?那麼簡單的樂曲都聽不出來!

事實上,是因為擊打歌曲的人,在擊打的同時,腦子裡會不自覺地響起歌曲的旋律,當然覺得簡單,而猜歌的人,聽到的是一些斷斷續續的敲擊聲,哪裡能聯想到具體的歌曲?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在扮演著擊打歌曲的人,覺得自己說的內容多麼簡單明瞭,對方怎麼就不明白呢?

其實,真的就是我們沒說清楚,或者沒有直白地表達。

別再這樣說話了,你以為你說明白了,其實別人根本沒聽懂

曾經有位來訪者抱怨丈夫,說他凡事都要問,看她在廚房忙碌,問有什麼需要幫忙的——這還需要問嗎?切菜洗菜他看不見嗎?

過生日也問她想去哪家餐廳慶祝,她覺得真是生氣——你定一家就行了,這也要問!

其實為這些小事生氣實在不值得,為什麼在對方主動提出幫助的時候,直接告訴他切菜洗菜呢?

別人並不是我們肚子裡的蛔蟲,你不說,他可能真的不懂。

在遇到對方不懂或誤會的時候,不要覺得麻煩和囉嗦,一定要確定雙方的理解是不是一致,自己到底有沒有說清楚。

別再這樣說話了,你以為你說明白了,其實別人根本沒聽懂

其次,要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來說。

語言,完全是可以自己來塑造的,人想把一件事情表達清楚,用什麼方式都可以。

電影《無法觸碰》,講述了一個刑滿釋放的黑人小夥德瑞斯受僱照顧一個高位截癱的富豪菲利普,兩人最終成為朋友,相知相守的故事。

別再這樣說話了,你以為你說明白了,其實別人根本沒聽懂

大富豪菲利普因為跳傘事故下肢癱瘓,生活不能自理,每天只能坐在輪椅上,周圍人對他又是尊敬又是同情,事事都順著他的意思來。

但菲利普因此很煩惱,他厭惡別人的同情,因為這樣無異於在提醒他是個殘疾人。

只有德瑞斯不一樣,他雖然是菲利普的“保姆”,負責照顧他的一切飲食起居,但他完全不管菲利普的身體狀況,說話做事都把他當做普通人對待,甚至肆無忌憚地調侃菲利普的身體狀況:沒有手,就沒有巧克力哦。

但正是德瑞斯自己“塑造”的這一套語言,讓菲利普覺得舒服,感受到自己沒有被區別對待,很多看似對殘疾人很不友好的行為,恰恰是菲利普能接受的方式。

他們的溝通,就是有效溝通。

別再這樣說話了,你以為你說明白了,其實別人根本沒聽懂

溝通,要根據物件來改變方式方法,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來表達。

鄰居老奶奶總是在免費領了幾個雞蛋後買一堆保健品,她兒子生氣極了,屢次勸說都沒用,直接把那些三無保健品扔了。

老奶奶也生氣了,罵兒子不孝順,不讓她保養身體,好幾個月不讓兒子來看她,也不接兒子電話。

我們勸她兒子,你這是何必呢,不讓老年人上當,就自己買了送給媽媽,她看著家裡保健品沒吃完,就不會再出去多買了,畢竟老年人心疼錢,再說了,他媽媽手上錢不多,花冤枉錢數額不會太大,由她去,就當花錢買了個開心。

老奶奶兒子後來就不再阻止媽媽買東西了,每週來看媽媽都帶著保健品,老奶奶逢人就說家裡東西吃不完,也沒再自己亂買了。

很多時候我們的確是對的,但表達方式對方不喜歡,他就不會聽。所以在溝通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換種方式,他可能就接受了。

溝通很簡單,嬰兒都會,溝通也很複雜,需要學習、練習,但有效溝通值得學習,它能讓我們事半功倍。

作者簡介:一點菌,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多平臺簽約作者。微信公眾號:一點心理學(ID:yidianxinlixue12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