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媳婦從孃家滾回來,在孃家坐月子太丟人”“丟人的是你”

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讓你媳婦從孃家滾回來,在孃家坐月子太丟人”“丟人的是你”

01

《增廣賢文》:“

莫把真心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

這句話跟“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表達的意思一樣,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當然要包攬所有事,因為小孩子沒辦法照顧自己。但是等到孩子長大以後,已經成為一個有行為能力的個體了,該放手時要放手,否則一直把孩子當小孩子看待,他就長不大,這樣反而不好,因為你早晚要離開他。

從親情的角度來說,父母不捨得對子女放手,怕子女受到傷害,是人之常情。但是沒辦法,該狠心的時候還是要狠心一點,因為人沒辦法永遠活著,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在這個世界上才有所謂的立足之地。

這種親情方面的問題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在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管教的階段,父母要多費心;在孩子開始了自己的生活以後,父母要適當放手,不必再像以前那樣費心。仔細想想,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父母以前也是孩子,到頭來也是有了自己的生活,等到自己有了孩子以後,也應該讓孩子有自己的生活,這也是一種傳承

在這種問題上做得不好的人,需要及時糾正,否則會在無形中對很多事情產生不好的影響,比如父母一直把兒子當小孩子看待,容易影響兒子的婚姻。至於是父母自己糾正問題,還是孩子糾正問題,需要視情況而定。

下面這個男人是在婚姻出問題的時候調整的母子關係,其中有值得其他人參考的地方,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讓你媳婦從孃家滾回來,在孃家坐月子太丟人”“丟人的是你”

『一個人變得成熟,有時候可能就在一瞬間。不過,這種事往往需要契機,需要某個人點撥,或者某件事激發,我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反正我自己的經歷是這樣。

現在回想起來,我在結婚之前,對很多事都只是懵懂,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懵懂。不過在結了婚以後,有了自己的家了,有了新的角色和相應的責任了,我突然感覺以前的很多生活方式不適合婚後了,於是就相對應地做了很多改變,包括處理我媽跟我媳婦之間的矛盾

之後有了孩子,我又有了新的身份和相應的責任,感覺更不一樣了,這時候滿腦子想得都是作為父母應該怎樣做,作為家裡的頂樑柱應該怎樣做。我媽在這種情況下又跟我媳婦置氣,我沒來由地感覺心煩意亂,明顯偏向於袒護我媳婦跟孩子,我也說不好是為什麼,就感覺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樣對我媽言聽計從了。

我媽遷怒於我媳婦,整天說是非,氣得我媳婦要回孃家坐月子,要求我立刻馬上送她過去。我按她的要求做了,總感覺如果不按她的要求去做會出問題。但這只是緩兵之計,我突然想到,如果我媳婦跟我媽一直不和好,我媳婦一直在孃家住,該如何是好?

我不忍心讓我媳婦主動跟我媽和好,因為……她剛生了孩子,跟孩子一樣想要保護,所以我只能讓我媽主動跟我媳婦和好。

“讓你媳婦從孃家滾回來,在孃家坐月子太丟人”“丟人的是你”

我去找我媽的時候,她還在為我媳婦回孃家這件事生氣,見到我之後,直接說:“讓你媳婦從孃家滾回來,在孃家坐月子太丟人!”

我當時脫口而出:“

丟人的是你,因為是你把她氣走的,別人都只知道是你對她不好,只有你自己總說她有問題,是你自己怕丟人,所以才想著讓她回來吧?你要真想讓她回來,就自己親自去把她接回來,我接回來算什麼?接回來之後繼續被你欺負嗎?

我媽當時氣哭了,說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我好,說我不知好歹,沒想到我會說出那麼大逆不道的話。我愣住了,感覺當時的自己有些陌生,因為我確實沒有用那樣的語氣跟我媽說過話。

我以為事情會變得更糟,沒想到第二天一大早,我媽就說要跟我一起去接我媳婦回家,她說她想通了,以後會少摻和我們的生活,說我已經長大了,不想再把我當小孩子一樣看待了。

這種轉變就是我前面說的成熟,感覺我跟我媽兩個人的觀念都變了,她意識到了“兒孫自有兒孫福”,自己不該過多插手;我意識到了作為兒子,不能老讓父母操心;作為丈夫,不能不疼妻子;作為父親,不能不愛孩子,仔細想想,還蠻有意思的。』

“讓你媳婦從孃家滾回來,在孃家坐月子太丟人”“丟人的是你”

02

前面那個男人的婚姻中出現的問題,很多人都遭遇過,有的人跟他一樣把問題解決了,有的人則一直沒開竅,使得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

沒開竅的人是因為積累的觀念不夠,有的是因為眼前發生的事對他們的觸動不深,他們沒有要獨立自主的追求,沒有對家庭負責的責任心,就不太容易開竅。而對於這一類人的父母來說,他們不開竅,沒有反抗的舉動,往往會使得父母繼續一意孤行。

讓一個人有“原來如此”的感受,有時候很容易,只需要別人點撥一下,某件事觸動一下就行;但有時候又很難,如果沒有人點撥,或者沒有事觸動,有些人的觀念就會一直停留在固有的層面。

那麼說,到底怎樣才能喚醒一個人的覺悟,讓一個人覺悟高一點呢?

我覺得讀書和多經歷一些事是最簡單的方法,因為在跟不同的人和事接觸的過程中,在讀書的過程中,會有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此時容易激發人們去反觀自己所秉承的觀念是對是錯

希望每個人能從現在開始都讓自己的腦子轉動起來,人生很多問題需要思考才會有答案,需要判斷才會有真知。僅僅只接觸過某一種觀念,它未必就真的適合你。只有接觸得多了,綜合去做篩選,才會有更合理的觀念。

就拿前文中提到的“莫把真心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來說,如果在不知道這個道理的情況下,從來不深入思考,只是按照固有的觀念費心費力,可能父母和子女在這方面的觀念永遠都不可能改變。

“讓你媳婦從孃家滾回來,在孃家坐月子太丟人”“丟人的是你”

03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沉默效應”,意思是沉默可以調節說話和聽話的節奏,很多時候,適當的沉默比聲嘶力竭地爭辯更有溝通效果。

溝通中的沉默並不是不說話,而是該閉嘴的時候要閉嘴,該傾聽的時候要傾聽,否則兩個人都自說自話,誰都不聽對方講話,就只是雞同鴨講,進行的是無效溝通

這中間的道理跟我們前文中提到的“觀念轉變”一樣,一個人如果一直只奉行內心固有的觀念,從來沒有停下來反思過,從來沒有拿其他觀念對比過,就會顯得很固執。尤其當你奉行的觀念不合理的時候,容易引發很多問題。

適當地停下來反思,適當地參考下別人的意見,就跟適當的沉默起到的效果一樣,當你深入思考了,就會對自己的觀念有更為深刻的認知,做了調整之後再去對待生活和人生,效果也會跟以前不一樣。

而且,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人們扮演的角色會有切換和轉變,相對應的觀念也應該跟著改變。就像父母和子女之間,在子女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彼此的關係就只是父母和子女。但是當子女結婚生子之後,子女也是一家之主了,也是父母了,他們的父母就應該把他們當成一家之主看待

如果父母和子女之間能在這方面的問題上勤於溝通,效果會更好。最怕的就是彼此從未溝透過,有朝一日突然鬧出了矛盾,父母怪另子女不聽話,子女又怪父母管太多,這樣就不好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