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拜託,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現代《新華字典》裡有52萬個詞語,可你身邊一部分朋友的口語詞典裡90%都寫滿了“絕絕子”。

“這餐廳太絕絕子了。”

“這景點絕啦,絕絕子。”

“我便秘了,絕絕子。”

“我被人打了,絕絕子。”

“絕絕子”具有很高的成癮性,在中文網際網路上呈病毒式傳播

,劫持了很多人的朋友圈、群聊、熱搜和評論區。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除此之外,還有“無語子”“寂寞子”。

要是把眼下各種新型網路梗混合在一起,那效果炸裂了。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網路熱詞,這一代人本已經司空見慣了,從“你是GGMM”破圈到“藍瘦香菇”破土,這味兒我們熟。

但這次的“絕絕子”現象,有些不同以往。

一方面,愛用“絕絕子”的人愛得發狂,恨不得用“絕絕子”指代世間萬物。

另一方面,以“絕絕子”為代表的新式網路熱詞引起了很多人的空前反感。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絕絕子”們,到底絕在哪兒了呢?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絕”命“毒”師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現在網友們傳播的“絕絕子”到底在表達什麼意思呢?

他們形容一個事物特別好吃、好看、好玩,會說“絕絕子”。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他們描述極端的無奈和討厭,同樣會使用“絕絕子”。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絕絕子”於他們而言,更像是一種宗教禱告的固定口號,可以用在任何需要宣洩情緒的地方。

“子”這個字從甲骨文時期就有了,但也許現在是我們第一次無法準確定義“子”。

“絕絕子”怎麼來的?怎麼火的?這個問題的路徑,就像是一場歡樂鬥地主。

一開始先有朋友說“絕”,下一位人跟著學,繼續加碼,說“絕了”,最後一個人直接超級加倍、明牌,“絕絕子”橫空出世。

“絕絕子”等同於一個加強放大的“絕”,是一種對極端的反覆強調。

很多人在網上說,之所以討厭“絕絕子”,正是因為這種無腦的縫合堆砌違背了基本構詞邏輯,毫無漢語應有的美感和意義,只剩一種沒念完九年義務教育的吃力。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然而,這背後就是很多人都沒道破的玄機,導致現在對“絕絕子”PTSD的探究多是隔靴搔癢。

“絕絕子”之所以會給這麼多人帶來不適甚至憤怒,其實源於恐懼。

以“絕絕子”為代表的新式網路熱詞構造了一種

“文字恐怖谷效應”

“恐怖谷效應”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在1970年提出,簡單說就是一個物體的形象處於極其迫近人類又不完全等同於人類時,我們內心就會反應出驚恐和厭惡。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而“絕絕子”等詞恰好達到了類似的效果,

‘絕絕子’這種過分誇張、反覆強調的無意義詞彙,就處於像漢語又不像漢語,像人話但又不是完全像的程度。

我們再回顧“絕絕子”混合著“跺jiojio”和“真下頭”的表述,如果你感到頭皮發麻,其實是這個詞

在你腦海中指向了一種過度矯揉造作的失真形象

·知乎上有人將主語替換成男性,效果更加拔群

現實中甚少有人會在日常交流時密集使用“絕絕子”“跺jiojio”等變態誇張的情緒表述。

“絕絕子”等熱詞傳遞出的形象造成了人們認知上的割裂與混亂,“文字恐怖谷曲線”出現了。

現實裡一個“絕”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人們現在為什麼非要搞出個令人“恐怖谷”的“絕絕子”呢?

因為,在網路與媒體極度發達的賽博時代,文字語義已經大幅縮水了,資訊高速互動迭代,空前加快了文字情緒的飽和。

當下,語言比冥幣還要通脹。過去網上聊天,一個“哈”就可以表示開心,後來就需要“哈哈哈哈”才行,到現在如果你不打上十幾個“哈”,別人都會感覺你在敷衍或者質疑。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過去一個“草”的力度,現在要用十個“草”才能表達,當下,表述如果不夠用力,就會被人忘記。

單單一個“絕”字,已經無法讓人充分展現極端情緒,所以只能在“絕”的基礎上反覆強調,繼續疊加。

文字語義的貶值、文字情緒的飽和,倒逼人們採用越來越誇張的語氣和越來越奇怪的語法。

所以,以“絕絕子”為代表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新式網路熱詞應運而生,大批湧現。

當下的網際網路沒有中間地帶,想要有效輸出觀點就必須得走點極端。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大家在網上全都趨於過激表達,就像全民患上了一場網路甲亢,人人都聲嘶力竭、亂喊亂叫,那你只有更大聲才能抵抗這種嘈雜。

但當我們在人群中高喊著“絕絕子”時,反而又掉入了惡性迴圈的陷阱,變得更加匱乏和情緒化。

無論是對“絕絕子”的過度使用,還是對“絕絕子”的異常厭惡,都是語言貶值的時代下,人們對錶達力下降的不適應症。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每一批網路熱詞的誕生,總是會伴隨著爭吵。

2013年,導演馮小剛就因為發微博批評“屌絲”一詞,被千萬網友們拽進了輿論旋渦。

這次的“絕絕子”事件也不例外。

一方面,以知名漢字博主@王左中右 和各大傳統媒體為代表,他們怒斥“絕絕子”等網路熱詞對漢字的濫用,認為這

“既不優雅,也不尊敬”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另一方面,熱衷於使用“絕絕子”等新式網路熱詞的網友們,則認為批評“絕絕子”是

“上綱上線,管得太寬”

是否使用“絕絕子”一類的網路熱詞是大家的自由,但“絕絕子”的出現,確實標誌著中文新詞的創生,也許正在趨向虛無主義。

換句話說,就是廢話連篇。

從2010年的“給力”,到2011年的“吐槽”;從2012年的“屌絲”,到2013年的“土豪”,再到“硬核”“內卷”和“PUA”……你會發現,“絕絕子”在歷年的網路熱詞中都算是一個異類。

以往的網路熱詞大都指向了一種明確的動作或含義,包含了一定的資訊量,由此具有了實用性和生命力,所以才沒有引起極端爭執,並在時間的淘換中留存下來。

但“絕絕子”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對好的誇張性描述?好的我都要瘋掉了?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模仿遊戲》 “絕絕子”等熱詞是新時代的圖靈測試

絕絕子,就是用一種虛無去詮釋另一種虛無,試圖用稀薄的語言膨化本就稀薄的資訊。

就好像杜甫誇讚一座山特別壯麗,他在微博上貼圖寫道:

“會當凌絕頂,一覽絕絕子。

曹植誇一位女性漂亮,他在朋友圈釋出:

“南國有佳人,容貌絕絕子。”

李白要是出生在2010年的小學生,賞月的時候,他會在日記本上寫道:

“小時不識月,呼作絕絕子。”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你無法在高數課上用“絕絕子”去表示“無窮大”,我們也不能想象用“絕絕子”去拍一部《舌尖上的中國》。

“絕絕子”一樣的“文化咒語”,往往來自於現代人的“主動加密”。

人們創造、使用越來越虛無的網路熱詞,實則是為了

對外快速形成資訊歧視,對內精準建立認同共情。

約瑟夫·房德里耶斯在《語言》一書中探討:

“語言與集體相互關切,有分裂與趨同兩種趨向。”

在資訊嘈雜、聲浪喧囂的網際網路上,如何快速找到同類、精準地劃分陣營呢?

那就是建立一種全新的、怪異的或許並不高階的“新語言”,再加以不斷地復讀和使用,強化標籤屬性。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浪潮》

近幾年,我們其實已經默認了一套網際網路社交規矩。

你喜歡說“你是GG還是MM”,那你肯定經歷過一段網際網路的草莽時代。

你愛說“JRS”“高鐵真晃”和“我全都要”,那大家就知道你大機率是個虎撲老哥。

你複製貼上“三連了”“下次一定”,那B站就是你永遠的家。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現在,人們在網際網路上群雄割據,不斷炮製更加匪夷所思的網路熱詞來建立社交屏障。

持不同“新語言”的人們彼此觀望、互相敵視,挖一條交流的鴻溝排除異己,自我狂歡。

你一旦停止了對某些新式熱詞的追逐,也就意味著被某些圈層排除在外了。

所以,你不過腦子地重複“絕絕子”,萬物皆可“絕絕子”,無非是在這種社交競爭和人群撕裂中陷入了語言選擇的迷茫。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絕絕子”等終將把一些人馴化成巴浦洛夫的狗

過去我們一直以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語言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會越來越高,理解成本會越來越低。

但現在看來,一切似乎都朝著一種未曾設想的路線奔去了,這也許是時代加速的副產品。

妄圖躲在一種虛無的語言裡保持安全,往往不是一件好事。

總之,請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

·《波斯語課》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X博士

編輯:朱智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