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礙家庭改變的病:沒什麼新的綜合症

阻礙家庭改變的病:沒什麼新的綜合症

家庭改變最難的阻力在於換上了一種病,叫做“沒什麼新東西”綜合徵。

它是由於

家庭成員之間長久高密度的互動相處,對成員之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認識和看法,以及對家庭中各種事物形成穩定的期待。

前者很好理解,就是覺得自己對家人很熟悉充分的瞭解,一個動作就能知道對方感受和意圖。

後者很少有人意識到,你可以觀察到一個家庭中最開始家庭事物可能都是一起幹,但隨著互動的增加,有些事情慢慢的集中在某些人身上。

比如做飯和家務由妻子做,但不是一定因為什麼,即使有些男性想做,由於做了以後可能會被指責做不好,慢慢的就不做了。

比如哄娃睡覺,在有的家庭是爸爸做的。

簡單來說,對於家庭中發生的人和事兒,家人成員會自動化的進入相對固定且單一評價和解釋,形成相對固定的應對模式。

我並沒有說這種“沒什麼新東西”綜合症是壞的,反而讓我們更有效率和生活便捷。

這是符合生存原則:能量最低原理,對於個人來說都是如此。

舉一個例子來說說吧

一個孩子說肚子疼,

可能媽媽會說生病去看醫生,

爸爸會說裝病只不過為了不想承擔責任,

兄弟姐妹會說,都是演戲,還不是為了多讓媽媽照顧他。

一個人一旦對某種現象有了自己解釋與評價,他對此迴應也就固定了。

媽媽認為是生病,那麼去醫院就是阿媽的迴應;

爸爸認為是不想承擔責任,那麼可能就會創造場景提高自己現實能力;

兄弟姐妹認為是故意為了尋求媽媽關注的而已,所以會讓其他孩子瞧不起他,不喜歡他,進而排擠他。

正是這種“沒什麼新的”綜合症,阻礙了改變的可能。

這個孩子如果處於一個離家時間比如去外地初中,捨不得媽媽。

或許這段時間,自己生了一次病

因除了媽媽,其他家人沒法都不認同。

他發現生病可以讓媽媽跟自己更近,讓自己自己跟媽媽在一起。

就能滿足自己跟媽媽在一起願望,又能照顧到媽媽的焦慮,那這樣持續下去那麼孩子可能就是不斷生病或者讓自己“病”,離不開。

要想家庭有變化,就要讓“沒什麼新的”綜合徵出現鬆動,又新的東西進來,改變自然發生了。

方式是兩種

一種是改變家庭成員之間的評價,由此產生不同的東西,讓“沒什麼新的”狀態改變,系統已經發生了變化。

方式就是情感流動,感受到彼此,產生新的解讀。

剛才案例中,如果爸媽可以相互交心,彼此驗證,媽媽也覺得有可能是爸爸認為那樣,媽媽也覺得媽媽說的也是可能的。

就會對孩子行為有新的理解了,由此產生新的行為。下次再生病,爸爸去多照顧新行為,就破壞了之前的規則,當孩子發現生病不能讓媽媽靠近,反而媽媽讓自己要學會自我負責主動要求,那麼放下“生病”就是自然的選擇了。

另外一種方式是主動引入不確定性,適合於所有人在場宣利用提問或者作業方式,主動引入不確定性。

比如剛才那個例子中,當著孩子的面,跟家庭其他成員說,當媽媽關心孩子的時候,對孩子說你病了。

這樣就引入了一個新資訊:關心讓孩子生病了。

它只是干擾了媽媽和孩子之間互動,沒有辦法區分獲得媽媽照顧到底是真的病了,還是假的生病。

這是我自己構想的一個案例,只是為了說明改變的方向。

這也是我中午休息想到寫的,可能細節上並不嚴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