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不要彩禮的姑娘,後來怎麼樣了?

兩個人婚後在主觀情緒上幸不幸福,核心是夫妻彼此的三觀與雙方父母彼此的三觀決定的;兩個人婚後在客觀物質基礎上幸不幸福,核心是兩個人自己能否掙到錢決定的。

結婚不要彩禮的姑娘,後來怎麼樣了?

而這一切,都不是“結婚要不要彩禮”決定的。很簡單的邏輯:一個會說出“當年一分錢沒花就把你們家閨女娶來了,多容易呀,你家閨女倒貼,我們幹嘛要對她好”,同樣也會說出“當年我們家可是花20萬+一套房把你閨女買來的,錢都花了,我們幹嘛要對她好”。發現沒,實質上是婆家的素質高低,決定你嫁過去在情緒上是否幸福(婆家三觀),而不是婆家有沒有花彩禮錢。

所以各種回答中透露出的基本資訊,大家不難發現:給了彩禮的,也有受婆家委屈的,沒給彩禮的,也有受婆家委屈的;而相處融洽的,看似是因為給了彩禮,其實不然,而是核心都是“婆家知書達理”,而這種高素質家庭一般經濟條件本身就好,這種家庭本身也不會在乎彩禮到底給不給。所以總是給人一種感覺“那些結婚沒要彩禮的過得不幸福,結婚要了彩禮的過得幸福”。

但其實,這是一種倖存者偏差。

結婚不要彩禮的姑娘,後來怎麼樣了?

往往糾結於彩禮金額和利益的多出現在農村地區以及經濟欠發達地區(少數情況除外),經濟水平與文化水平本身就在某種層面上互為因果(因為文化水平不高,賺不到錢;賺不到錢,幾代人文化水平又很難提高,這種環境下大機率會出現思想覺悟低以及受封建糟粕文化的影響,多表現為:重男輕女,男權社會等),所以,嫁到這些地區,如果本身三觀不合,很大程度上肯定會“不幸福”,所以,對方給沒給彩禮不是“過得不好”的本質原因,只是表象而已。

而經濟條件好的家庭以及地區,往往在當年也響應了某種“基本國策”,都是獨生子女,兩個家庭彼此經濟條件也都不錯,父母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都很高,受到糟粕文化影響也比較低。這種環境下,本身“給不給彩禮”就沒那麼糾結,拿二三十萬出來本身就不難,而且兩個人都是獨生子女,彩禮也好,陪嫁也好,錢本身又都會給到小家庭上,也不存在“賣女兒”“伏弟魔”之類的情況,所以大機率上本身過得也幸福。

結婚不要彩禮的姑娘,後來怎麼樣了?

歸根到底,小姐姐們,嫁人不是嫁給彩禮,也不是嫁給對方父母,更不要透過對方彩禮金額以及給不給彩禮來決定自己嫁不嫁,很簡單,如果幾十萬塊錢甚至就一二十萬塊錢,都能影響你是否會和一個男人共度餘生,你自己以及你們的感情,以及對方在你心裡的地位,是不是都太廉價太隨意了。要努力提高自身實力,能與一個自己本身有能力同時家庭文化水平也比較高的男人結婚,那才是幸福。

談戀愛是你愛我愛,結婚可不止你愛我我愛你。結婚是負責,是要互相扶持,生老病死。願所有人都能找到那個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