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人員再“歸海”,突顯了什麼問題?

談到海歸人員再“歸海”,兩個名字總是避不開的,那就是顏寧和許晨陽。著名科學家顏寧,2007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7年在提名中科院院士落選後,顏寧選擇回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職教授,2019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同顏寧一樣,許晨陽也被稱為少年天才,在美國完成自己博士學位之後,他毅然回國執教北京大學,然而六年之後,他就選擇離開繼續回美國進行研究,並明確說以後不再會回國發展。

像這二人這樣的頂尖人才,回國後又歸海著實令人惋惜,可以想象得到,他們如果繼續在國內發展,對於國內本領域的科研水平提升將會有多麼大的影響。很多人也因此而奇怪,他們所在的清華北大乃是中國高校的翹楚,在清北這樣的平臺,無論是資金研究裝置等等,恐怕都是世界頂尖的,他們在回國執教之後又跑到國外去,其中的原因給我們什麼深思呢?

我個人是不認識顏、許這樣級別的頂尖精英的,但是我確實有一個同學在畢業後去到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後來回到國內在某211高校任教,還有一位同學去英國拿個碩士學歷,回國之後進入了國內頂尖網際網路公司。在他們回國幾年之後,兩人竟做出了驚人相似的舉動,那就是再回自己留學所在地。在他們回去之前,我曾經和他們聊過,想聽聽他們的內心想法,他們告訴我,自己回國之後,並沒有什麼用武之地,國家需要海外人才,但是需要高層次的人才,而不是他們這樣的普通海龜。

他們曾經也是熱愛學習,一腔抱負學成歸來,想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國內闖出一片天地,然而最終發現還是太高看自己了,回國任教也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副教授,各種考核讓自己頭大,根本不能靜下心來去做研究。即便是從國外拿個碩士回來,和國內的碼農也沒什麼區別,照樣996、007被壓榨剩餘勞動力。

如果這些留學生都是來自國內沒有背景的普通家庭,在國內一線城市買房,靠自己根本是天方夜譚。僅從生活成本來說,國內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已經高於國外的大多數地方了。不管是租房還是買房,歐美大城市的生活還是很舒服的,國內一線城市普通白領的壓力真的太大了。

由此可以看出歸根到底是他們在國內的薪水,社會地位和心理預期差距很大。對於在很多歐美髮達國家讀書的留學生來說,如果他們能夠在本地找到有簽證的工作,大部分人短期之內是不會考慮回國工作的。想要回國自然也是權衡利弊,希望能夠趕上國內發展的紅利。

而且就我觀察目前這種海歸再歸海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了,海歸又歸海,談不上愛不愛國的問題。畢竟人要先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了,再追求更高層次的成就感。社會決定一個人生活是否幸福,首先還是物質基礎,人只有在達到自己的物質需求之上才能更進一步有精神追求。

當年有一部分海歸之所以選擇回國,是看到國內機構和公司優厚的薪水,以及許諾的好的發展前景。然而,經歷之後權衡國內國外的利弊,才知道還是國內給出的條件不如國外。普通人還是很難割捨利益的,也許只有偉人才能做到,拋開一切物質需求去建設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國家。顏寧,許晨陽這樣的頂尖人才離去固然可惜,但也許我們社會的發展更需要方方面面,千千萬萬普通的海龜,而讓他們轉身在歸海才是更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歡迎關注作者,共同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