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付出一點他就會回心轉意了:挽回時的陷阱,你知道嗎?

很多人認為:

分手就是失去了一切,挽回就是付出一切。

分開都是我的錯,你要我做什麼都可以,是我以前不夠好,現在我願意用盡一切來補償,我只求你能回到我的身邊。

但是你要知道:

挽回需要兩個人的通行證,當你選擇“求”的時候,已經錯了一大半。

我再付出一點他就會回心轉意了:挽回時的陷阱,你知道嗎?

你做的那些自我感動的事,比如:

是我對不起他,他才會離開我,我應該多滿足他的;

既然他提出想法,我無論如何都不能拒絕,我要挽回他就應該多付出一些;

他的離開都是因為我不夠關心他,我應該認錯,應該多討好他;

一門心思撲在挽回上,失去了本來的自己,我不停地告訴自己,我再多做一些,他就會回來。

這就是陷入了過度補償的漩渦,你這些無條件的付出效果微乎其微,頂多會讓對方產生一絲憐憫和愧疚,我研究了這幾年接手的案例,過度補償複合成功,並且成功逆轉高位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的結果都是:

你的過於付出,讓對方感到巨大的壓力,在虧欠和無力中選擇再次結束關係;

由於挽回的姿態過於卑微,之後的相處也得不到該有的尊重和平等;

複合後發現曾經的本質問題依然存在,依然無法解決。

如果你也在挽回中不斷碰壁,沒有任何效果,不妨來看看今天的文章,改掉錯誤的挽回方式,才能將你們之間的距離越拉越近。

我再付出一點他就會回心轉意了:挽回時的陷阱,你知道嗎?

我再付出一點他就會回心轉意了:挽回時的陷阱,你知道嗎?

1、過度補償是一種“情緒移位”

簡單來說,這就是一種“移位”,當我們無法面對感情上的失敗時,就會開始轉移注意力到自己擅長的地方來獲得對方的認可。

比如可能我的外貌沒有那麼出眾,那麼我就從工作能力入手;

我沒有那麼充裕的物質條件,那麼我就秉承著上進的態度;

我處理不了我們的感情問題,那麼我就努力去修復感情。

當他要和我分手,我感覺十分慌張,我必須要做點什麼才能不那麼痛苦,最簡單的思路就是:

那我對他好一點,多付出一點,肯定沒錯。

所以,在這樣的驅動下,不知不覺地做了很多補償的事情,比如,給他更好的工作建議、主動送禮物、幫他解決人際關係等等。

但是,你想過最關鍵的核心問題了嗎?你們分手的原因解決了嗎?

如果沒有,那麼你的這些努力,不過是你自己緩解焦慮的無用功而已!

我再付出一點他就會回心轉意了:挽回時的陷阱,你知道嗎?

2、我不想改變,所以只能“補償”你

其次,過度補償還是一種非常“自私”的行為:我知道我們之間出現了問題,但是我不想改變,但是又想和你維繫關係,那怎麼辦呢?只能儘量地做一些事來補償你!

其實邏輯很簡單,

在導致你們分手的直接問題上,你還沒有做好準備去改變,或者你還沒有找到解決的方法。

比如,以前你總是埋怨我對你不夠體貼,我不解決;但是我現在就一天到晚的關心你,告訴你我離不開你;

以前你總是說我太強勢太霸道,我不解決;但是我拼命地給你買你喜歡的面板,你喜歡的潮牌;

以前你總是說我們是異地看不到未來,我不解決;但是我現在每天給你發訊息,造成我們呆在彼此身邊的假象。

因為我不甘心將我們的感情就此結束,所以最省心的方法就是用自己擅長的方式“打外圍”。

所以你們看出來了嗎?

雖然你很想和他複合,但是你做出的一切行為,都是呆在自己的舒適區,從自己的需求出發的。

我再付出一點他就會回心轉意了:挽回時的陷阱,你知道嗎?

3、有多少補償,就藏著多少索取

提到“過度補償”就不得不說“

討好型人格

”,這兩者的捆綁出現的頻率非常高。

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我覺得自己配不上另一半。

其實懂得補償對方是一件好事,說明你們有擔當有責任感,懂得為對方考慮,但是,一旦用力過猛,就會起反效果。

因為在討好型人格的眼裡:

我是卑微的,我只有照顧好對方的感受,才能被愛。

在挽回的時候,也有以下幾個具體表現:

我不能拒絕他,不然我又在傷害他;

我不能提要求,我在挽回他我沒有資格;

我不能做錯事,因為做錯了他又會生氣;

我寧願委屈自己,也不能讓別人受委屈。

總結來說,你們給自己預設這樣的位置:

我是不值得你回頭的,我只有先讓你看到我的真心,你才會留下來再愛我一次。

這是因為從小在原生家庭中,爸爸媽媽經常對著你們發脾氣、情緒化,讓你們隨時處在被拋棄的邊緣裡,只有努力學習、讓著弟弟才能留在父母的身邊,當你們長大後,又繼續帶著這樣的邏輯進入了親密關係。

我再付出一點他就會回心轉意了:挽回時的陷阱,你知道嗎?

真是讓人又心疼又委屈啊。可是我接下來要說的話,可能會讓你們大跌眼鏡。

討好者的每一次付出、犧牲和忍讓,都是在為之後的反轉做鋪墊。

假設別人拒絕你一次,你們不會生氣,但是如果你十次都沒有拒絕過他,而他卻拒絕了你一次,你就會生氣了,你的那十次接受,都轉變成了“

這是他欠我的

你會覺得——

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就應該....來回報我。

這樣的對話熟悉嗎?

你們不光在談戀愛的時候,在挽回的時候也經常脫口而出:“你不是說了很愛我嗎?為什麼現在對我這麼狠心?”“你憑什麼對我這樣,我到底哪裡不好?”“你既然和我在一起了,就應該對我負責到底。”

但其實,愛情並不是靠著討好得來的,也不是靠著“補償後的索取”換來的。愛情的本質是吸引,吸引的本質是一個有魅力、人格健全的你。

一個人只有敢於把自己和對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才能真正的在親密關係中尊重對方,這才是真正的不卑不亢。

我再付出一點他就會回心轉意了:挽回時的陷阱,你知道嗎?

1、蛇打七寸,直中要害

簡單來說就是,

直接解決問題的關鍵,不要旁敲側擊,不要蜿蜒往復,而是直戳要害!

你可以具體地為你們的感情做一次覆盤,找到問題的關鍵是什麼,只有找到了機會,才能對症下藥,我整理了幾個常見的問題:

你對他的瞭解有多少?

在親密關係中,又瞭解多少?

你們經常發生爭吵的原因是什麼?你打算怎麼改變?

你是否有堅定的挽回信念?他是否值得你這樣做?

你做好了試錯的準備嗎?如果前幾次都不能成功,你還有勇氣繼續嘗試嗎?

覆盤是最直接的方法,當然也很考驗實力,因為從過度補償直接正面解決問題,本身就是一種轉變,只有你做好了準備,才能有成功的可能。

2、跳出單軌模式,進入雙軌模式

在前面我有提到,過度補償的時候,我們都是過多地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那我們不如從現在開始把他的需求也納入進來,才會讓我們的挽回更加高效。

我們可以先理一理思路,尋找一下適合對方的模式,

就像我平時在工作的時候,也常常強調一定要和來訪者同頻,因為只有當我知道他的內心體驗是什麼,他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我才能給出針對性的建議。

所以我建議你們可以和前任做一次深度的溝通:

“我想跟你好好談談”——也許他會回覆你“我們之間沒什麼好說的”,這個時候千萬彆氣餒,因為之前的負面情緒讓他開啟了防禦機制。

我們只需要用遞減思維破防就可以:“你怎麼像個小孩子啊,我都不計較了,你還這麼較真幹嘛,我沒別的意思啦,就想知道自己的問題,以後才能擁有新的戀情嘛。”稍稍的打壓一下他,再把關係拉回普通朋友的位置,這樣他就會更容易接受。

“我知道我確實有些不懂事,是不是之前經常惹你生氣啊?”:主動說出自己的問題,引導對方說出心裡真正的需求。

當你進入到對方的軌道後,他會有一種深深的被理解、被看到的感覺,也會慢慢放下對你的盔甲,你們之間才能更加真實的相處。

我再付出一點他就會回心轉意了:挽回時的陷阱,你知道嗎?

3、利用暈輪效應,展示吸引力

很多補償者在挽回對方的時候,感受不到自己的魅力,總是把自己放在地位。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

暈輪效應

展示自己的吸引力,比如我們看到一個溫柔大方的小姐姐,就會覺得這個人很善良很好相處;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經常看書,就會覺得他應該很熱愛學習;這就是暈輪效應帶來的效果,

因為人對人的認識有時候是從某個特點以偏概全的。

所以我們在挽回對方的時候,並不需要做徹頭徹尾的改變,也可以從這個方向入手,比如對方以前經常誇你很賢惠,那麼你就可以抓住這個點進行展示。

你可以邀請朋友來家裡做客,然後親自做一頓大餐招待她們,然後把這個畫面發進朋友圈;也可以把家裡收拾得整潔乾淨,買一束花擺在窗臺上,配文:歲月靜好。

目的就是讓對方重新想起你的好,並且因為再也無法享受你的好而感到痛心。

為什麼我不讓你們盲目改變呢?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吸引力有不同的認知。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溫柔、好看的人,更多人會自動選擇與自己認知相匹配的人。

所以,與另一半的理想特徵相匹配,就能直擊痛點,快速引起他的注意和好感。

其實,挽回真的沒有必要撕心裂肺,付出所有。想簡單一點,找一條讓兩個人都舒服的路,一起走向未來,不好嗎?

真正好的愛情並不是“盲目”,而是讓彼此看得更加清楚。如果不試著改變自己在感情中的狀態,下次換一個人,還是一樣。

答應我,別再試錯了,好嗎?

我再付出一點他就會回心轉意了:挽回時的陷阱,你知道嗎?

心理測試:測試前任最想對你說的一句話

1. 在一起時你們是否會因為一些小事爭吵?

是的,經常覺得很累 —2

很少為了小事爭吵 —2

偶爾會,但很快就能和好 —3

2.你認為你是一個喜歡自我反思並願意改正錯誤的人嗎?

是 —3

不是 —4

3.TA是否會把自己的煩惱主動告訴你?

經常說—5

不怎麼說 —4

4.你會把你們戀愛的過程跟你的父母說嗎?

事無鉅細,經常跟我爸媽吐槽 —6

偶爾他們問起來就說一下 —5

幾乎不說,沒啥好說的 —5

5.面對你想要的東西,你願意花費多少精力去獲取?

一切隨緣,是我的終歸是我的 —7

努力一下,說不定能成功—6

拼盡全力,我想要的都要得到—B

6.你們分手是因為出現了第三者嗎?

是—A

否 —7

7.分手後對方是否主動聯絡過你?

是— D

否 —C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