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雍正的心腹之臣蘇培盛,在料理完他的葬禮後,去了何處?

作為我國曆史劇的里程碑,《甄嬛傳》當年可謂風頭極盛一時無兩,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雍正皇帝駕崩後,在甄嬛的幫助下四阿哥弘曆幾乎是毫無阻礙的登上了皇位,這就是乾隆帝。

在雍正帝的喪禮上有一個人跑前跑後特別上心賣力,這就是蘇培盛,不過在雍正帝喪禮完畢後,這位雍正帝時期的心腹之人就再也沒有露過面,他究竟去哪了呢?

曾經雍正的心腹之臣蘇培盛,在料理完他的葬禮後,去了何處?

1、皇位落定

蘇培盛的一生很坎坷,但是在進入皇宮後卻混得如魚得水,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也是智慧的體現,就是知道審時度勢,所以最後得以明哲保身,在雍正帝駕崩之後,他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內心掙扎,其中有傷心,也有自己的想法。

當時幾乎所有人最關心的,就是哪位阿哥會作為繼承人成為下一代新皇帝,在朝臣們為此展開討論的時候,蘇培盛則把所有的目光放到了熹妃身上,他要觀察所有形勢的變化,以便見機行事,當然了,在這個節骨眼上,最為緊張的其實還是弘曆。

根據當時的政治形勢來看,雍正帝之後最有可能入局的阿哥有兩位,一位是弘曆,另一位則是弘瞻,弘曆無論從年齡、資歷、個人能力來看都具有優勢,也適合作為雍正帝的繼承人,不過他的身份只是熹妃的養子。

2、一句定音

蘇培盛對此自然是胸有成竹淡定若然,當熹妃說完這番話之後,他還不免來了一句“娘娘所言極是”,其實這並不代表蘇培盛本人對熹妃的決定有多麼認可,或者說和弘曆的關係多麼緊密,按照他的行事風格,哪怕是另一種結局,他仍然會隨聲附和。

因為他自己心中很清楚,當雍正帝駕崩後,真正握有實權的並非阿哥們,也不是那些達官顯貴,而是熹妃,由於蘇培盛對於時局的把握相當到位,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因此在一次次的權利交替中,他始終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蘇培盛的一聲附和之下,不僅是熹妃很滿意,弘曆自然也把心放到了肚子裡,在弘曆這位未來的帝王眼中,除了關照自己的熹妃以外,蘇培盛當然是第一個站出來支援自己的人。

可以說,簡單的一句話讓自己的步調與熹妃保持了一致,而且加強了和弘曆之間的關係,可謂十分精明,雖然這是蘇培盛最後一次露臉,但做的事情很充分,很到位。

那既然如此會審時度勢,也獲得了新皇帝的信任,為何蘇培盛在雍正葬禮後一直就沒出現呢?對此說法還真不少。

曾經雍正的心腹之臣蘇培盛,在料理完他的葬禮後,去了何處?

1、隨君陪葬

蘇培盛很早就跟隨在雍正帝的身邊,可謂鞍前馬後,對皇帝唯首是瞻,是多疑成性的雍正帝身邊為數不多的心腹之人,後來在宮廷鬥爭中,他毫不猶豫的選擇站隊在甄嬛一邊,但他隱藏的很好,外人誰都不知道,就算雍正帝本人也覺得,他和此前一樣是貼身太監而已。

個人認為陪葬的可能性很小,清朝早期由於受到民族特性的影響,的確存在過陪葬這一說法,比如我們熟知的攝政王多爾袞的母親,就是在努爾哈赤死後做了陪葬。但是在蘇培盛生活的時期,已經很難遇到這樣的事情。

首先,雍正帝並沒有下旨讓任何人給自己陪葬,一方面是雍正去世的太過突然,完全來不及,另一方面,雍正晚年崇通道教長生不老之說,沒想到自己會突然駕崩。既然沒有皇命,也沒有了陪葬的習慣,蘇培盛自然也就不會因此而死。

2、安享晚年

在弘曆登基為帝后,自然而然的讓熹妃成為了尊貴的太后,這個時候大家就能發現,陪在她身邊的是槿汐和小允子,已經看不到蘇培盛的影子,其實比較靠譜的說法就是,聰明的蘇培盛經過大半輩子的權利遊戲,已經看透了問題所在,與其在朝廷中繼續待著不如沉積選擇退出。

一方面可以防止新皇帝或者太后對自己猜忌,另一方面還能給乾隆的心腹太監騰出地方,畢竟在蘇培盛心中,“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個概念早已紮根在心底,他也有足夠的心胸承受這一點,不用皇帝說,自己就很識時務的做法,對哪一方來說都不失為一件好事。

還有一個細節或許能夠說明問題,在甄嬛晚年的時候,回想起了年輕時發生的很多事情,她第一個說到的就是槿汐,作為甄嬛身邊最重要的人物,她不會背叛甄嬛,甄嬛也一定會好好對她。

另外甄嬛還提到了二個重要的人,分別是流朱、浣碧,不過這兩位忠於甄嬛的僕人早早就在宮廷鬥爭中去世了,令甄嬛好一陣唏噓。

這個時候甄嬛一直沒有提到蘇培盛,這很有可能說明蘇培盛並沒有死,他和槿汐當年可是經過雍正帝親自認可的一對“對食”夫妻,他們倆應該是選擇了隱居或者告老還鄉,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曾經雍正的心腹之臣蘇培盛,在料理完他的葬禮後,去了何處?

畢竟作為權傾一時的大太監,蘇培盛不缺屋宅、良田和銀子,他的身價足夠自己和槿汐平淡安穩的度過餘年,我想這也是大家希望看到的關於蘇培盛的結局。

文章作者:子皓君

整篇圖文由子皓影視製作工作室原創制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