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刻了兩個字,一直沒人看懂,郭沫若一看,這個很簡單!

提起郭沫若,想必大家都對他並不陌生,作為中國近代才名遠揚的文學家,腹有詩書自不必說,著述的錦繡篇章也不在少數。在初高中的語文課堂上,老師們所津津樂道的

“魯郭茅巴老曹”

一語也足以證明他在文壇的特殊地位。

雖然在專業之外的私生活與為人處世部分,大眾對其觀感褒貶不一,但郭沫若的才氣與文學成就是毋庸置疑的,這份敏捷的巧思不僅體現在字裡行間的靈感躍動,同樣也由生活中的妙解妙答間展露一二。今天就來為大家講講

郭沫若智解泰山石刻二字的故事

泰山刻了兩個字,一直沒人看懂,郭沫若一看,這個很簡單!

一、大才子智解泰山千古二字

山東泰山以“五嶽之首”的盛名躋身於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行列。

作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名勝之一,一年四季下來,中外遊人總是絡繹不絕。這樣登高望遠的雅興並不獨屬於現代人,古時的文人墨客同樣也喜歡在雲深不知處放歌縱酒,一展詩才。興之所至,便已石為紙,刻己之情志。

因此,泰山上也遺留了不少的石闕、石碑等,其上的題字向人們訴說著穿越千百年的才情,在眾多石碑題字中,

位列泰山七十二景之一的“蟲二”石刻是最令人們一頭霧水的作品

。簡單而遒勁的二字,再無多餘資訊,究竟代表了什麼呢?寄蜉蝣於天地的渺小?蟲鳴鳥語的寧謐?

不得而知,也正是這種無解性吸引了更多遊客前來一探究竟。而郭沫若卻輕而易舉地破解了泰山石刻之謎。

泰山刻了兩個字,一直沒人看懂,郭沫若一看,這個很簡單!

故事發生於1972年,中日兩國結束了之前緊張的局勢,開始逐步恢復正常邦交,一群進行文化交流的中日學者來到泰山進行遊覽勘探。兩國學者均有著深厚的國學底蘊,一路遊山玩水,對沿路的文化歷史痕跡侃侃而談,不亦樂乎。

直到走到“蟲二”的石碑前,眾人面面相覷,不解其意。經過一番激烈的探討後,兩國學者仍然無法得到一個統一的答案。

百思不得其解之下,中方學者想到了求教郭沫若,人人皆知他在文史方面頗有造詣,郭沫若面對石碑思索半晌,輕運指尖,在兩字周圍分別加上一個“幾”、“冂”,眾人細細思索片刻,恍然大悟,原來這是古人玩的一個文字遊戲,

以繁體的“風月”二字去掉外面的邊框,取其“風月無邊”之意,以含蓄地讚歎泰山風景之秀美。

郭沫若的才情韜略也因此而更廣為人知。

泰山刻了兩個字,一直沒人看懂,郭沫若一看,這個很簡單!

二、“蟲二”的歷史淵源

被郭沫若所破解的“蟲二”之謎,雖然心思細巧,但並非史無前例。總覽史冊,曾用“蟲二”二字之人不在少數,且個個頗具才略。在泰山石碑之上留下“蟲二”二字之人為

清朝才子劉廷桂

劉廷桂在世時聲名也頗為顯赫,十二歲就已榜上有名,是遠近聞名的神童,更有“劉十二”的混號。一日,劉廷桂與友遊於泰山,談起西湖的“無邊風月亭”,他興之所至,也想在泰山石碑上書寫四字。但礙於西湖的“無邊風月亭”為乾隆手書,為避嫌疑,

劉廷桂便使用“蟲二”二字來寄予風月無邊之意。

泰山刻了兩個字,一直沒人看懂,郭沫若一看,這個很簡單!

有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劉廷桂所書並非為了讚美泰山之景,而是為暗諷泰山尼姑。相傳泰山斗母宮的尼姑毫無出家人的剋制克己,行為未恪守佛理之道,縱情享樂。而常常前往泰山飲酒吟詩的劉廷桂自然也有所耳聞,對於身在紅塵之外、心對紅塵念念不忘的尼姑們頗有微詞。

本想書寫“風月無邊”暗諷尼姑,卻礙於過於赤裸而作罷,轉而以更為文人的方式嘲諷。

除劉廷桂與乾隆外,明代雅士唐寅是最早使用“蟲二”之典的人,在明書《葵軒瑣記》中曾記載,唐寅為人風流倜儻,時常出入花街柳巷,一次與一位頗有才情的妓女湘英相談甚歡,便寫下“風月無邊”四字,世人皆以為她是讚歎湘英的美貌才情,唯獨祝枝山聞言而道:“

此嘲汝輩為蟲二也

。”認為唐伯虎是在誇讚自己比湘英還更多幾分風月灑脫。追溯到近代,魯迅也曾在寫給林語堂的信中借“蟲二”之典諷刺林語堂的文章只談風月,缺乏深度。

泰山刻了兩個字,一直沒人看懂,郭沫若一看,這個很簡單!

三、郭沫若妙解對聯二三事

小小“蟲二”二字,便可翻來覆去這麼多文章,足以見得中華文化之玄妙,而郭沫若便是文字遊戲中的佼佼者,有關於他妙答對聯、妙解字謎的趣事屢見不鮮,本文便列舉一二以展現其才情。

相傳郭沫若年少之時便已靈氣非凡,但仍有著少年人調皮的心性,一次與同學相約,偷了寺廟中的桃子,老師得知此事,便出了一個上聯,言明只要能對出下聯便免去責罰。

上聯為

“昨日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

以此嘲弄郭一流的竊賊行徑,郭沫若不甘示弱,思索片刻便昂然答道:“

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

”,不僅對得工整漂亮,一腔豪情也盡顯無疑。老師讚歎不已,如約免去責罰。

泰山刻了兩個字,一直沒人看懂,郭沫若一看,這個很簡單!

在郭沫若成年之後,才情仍然未減退分毫,一日,郭沫若前往普陀山遊玩,意外拾得一個精美的筆記本,其中一頁記載著頗為傷懷的對聯:

“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

”,橫批為“

春在何處

”。郭沫若讀畢頗為動容,敏感地意識到作者或萌死志,急忙四下找尋。所幸悲劇尚未發生,

作者是一個失戀又落榜的女孩,對人生充滿沮喪情緒。

郭沫若決定同樣以文字開解她,將原來傷感的詩文改為“

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

”;橫批:“

春在心中

”,意境霎時而變得磊落豁達,姑娘也因此而頗感安慰,打消了輕生的念頭。

泰山刻了兩個字,一直沒人看懂,郭沫若一看,這個很簡單!

漢字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古老象形文字,其蓬勃的生命力、深邃感與靈動感總是吸引著一代代的文人沉迷其間,難以自拔。以漢字為根源而產生的文字遊戲、解密對聯等總與文人雅士有著分不開的聯絡。千百年來流傳下來不少才子破解奇聯、奇迷的故事,頗具傳奇色彩。

而郭沫若巧解泰山“蟲二”字謎的故事無疑是頗有意趣的,既讓人們看到了漢字形義間的玄妙,也領略了郭沫若的才子風采,大家是不是也對這巧妙的文字遊戲也產生了興趣呢?

文/枕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