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徵高句麗歸,發兩句感慨,一句給薛仁貴,一句給死去的魏徵

唐朝貞觀五年,唐太宗李世民聽到一件駭人聽聞的事件——在高句麗,有一處用屍體堆積而成的景觀。這件事讓李世民輾轉反側,因為這些屍體,來自中原,準確地說,是隋煬帝楊廣徵討高句麗時留下的將士們的屍首。

李世民徵高句麗歸,發兩句感慨,一句給薛仁貴,一句給死去的魏徵

隋煬帝楊廣自詡雄才大略,卻在遠征高句麗之戰中慘敗而歸,損失數十萬將士。這場戰爭,直接導致隋朝失去許多士族集團的支援,為隋朝的滅亡埋下隱患。等隋煬帝退兵之後,高句麗人便將這些隋朝將士的屍體堆積起來,形成一道獨特的景觀,以作“警示”。

李世民聽聞這些中原人屍骨不能入土,心裡十分不安。當年,經過唐朝和高句麗交涉,李世民派遣廣州司馬長孫師遠赴高句麗,摧毀這座屍體景觀,並且埋葬這些中原將士們的屍體。《新唐書》記載:

帝詔廣州司馬長孫師臨瘞隋士戰胔,毀高麗所立京觀。

李世民徵高句麗歸,發兩句感慨,一句給薛仁貴,一句給死去的魏徵

眾所周知,貞觀四年,唐朝滅掉了東亞霸主東突厥。這讓高句麗十分懼怕,因此,在唐朝派人將中原將士的屍體安葬後,高句麗國王高建武怕唐朝會攻打自己,迅速修建一條1000多里的長城。並且,派遣高句麗太子出使唐朝,向唐朝朝貢。這樣,唐朝和高句麗之間保持了十餘年的和平。

李世民徵高句麗歸,發兩句感慨,一句給薛仁貴,一句給死去的魏徵

貞觀十六年,高句麗發生宮廷政變,權臣泉蓋蘇文殺死高句麗國王,另立傀儡皇帝。泉蓋蘇文野心很大,率兵攻打鄰國新羅,新羅抵抗無果,只能向唐朝求救。唐太宗派使者前往高句麗,命令其停止攻打新羅,高句麗不聽,這徹底激怒了唐朝天子。李世民一聲令下,帶兵十萬,御駕親征高句麗。隨行的名將包括李勣、李道宗、張亮等人。

李世民徵高句麗歸,發兩句感慨,一句給薛仁貴,一句給死去的魏徵

貞觀十九年,唐朝大軍來到遼東,戰爭正式打響。唐朝名將李勣的帶領下,唐軍如犁庭掃穴,高句麗恐懼不已,緊閉所有城門,固守,頑強抵抗。唐朝大軍歷時半年,連續攻克玄菟、橫山、蓋牟、磨米、白巖、遼東、卑沙、麥谷、銀山、後黃等十座城,在新安、建安、駐驊“三大戰役”共殲滅高句麗4萬餘人。

李世民徵高句麗歸,發兩句感慨,一句給薛仁貴,一句給死去的魏徵

在這場戰爭中,唐軍也損失慘重,高句麗的頑強遠遠超出李世民的預料,唐朝將士們戰死、凍死者不計其數,又疾病流行、糧草不足等影響,士氣大不如前。在安市之戰失敗後,李世民最終決定退兵。史書對唐太宗“退兵”之事都說得比較委婉,例如《資治通鑑》記載:

上以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癸未,敕班師。

李世民曾說過“高句麗不除,後世必為大患”,可想而知,以李世民之雄才,若能一鼓作氣滅掉高句麗,他絕對不會退兵。之所以退兵,是因為前線太過艱難。雖然這次北伐,唐軍勝多敗少,高句麗的軍事力量受到重創,但唐朝也沒有佔到太多便宜。因此可以說,唐太宗這次北伐,沒達到預期目的,鎩羽而歸。

李世民徵高句麗歸,發兩句感慨,一句給薛仁貴,一句給死去的魏徵

在撤軍的路上,正值十冬臘月,天氣寒冷。遼澤一帶路上泥濘,李世民只能讓士兵割草填路,用馬車做橋樑。到達蒲溝的時候,趕上暴風雪,凍死者甚多。

冬,十月,丙申朔,上至蒲溝駐馬,督填道諸軍渡渤錯水,暴風雪,士卒沾溼多死者,敕然火於道以待之。

看著這些死在北伐歸途中的將士們,李世民總結這次戰爭,發了兩句感慨,第一句感慨是:

“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這句感慨是給魏徵的,魏徵於兩年前(貞觀十七年)去世,作為李世民身邊最著名的諫臣,魏徵對李世民塑造“千古明君”形象的貢獻頗大。後來,因為侯君集事件,李世民一度否定魏徵,還把魏徵的墓碑砸掉。而今,李世民鎩羽而歸,想起了魏徵。“若魏徵還在,他肯定會勸我別對高句麗用兵!”唐太宗表現出深深的悔意。後悔自己不該出兵高句麗,也後悔不該冤枉魏徵。於是,李世民人沒回到長安,就派人先到長安給魏徵重新修墓碑。

李世民徵高句麗歸,發兩句感慨,一句給薛仁貴,一句給死去的魏徵

李世民所發的第二句感慨是:

“朕諸將皆老,思得新進驍勇者將之,無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這句感慨是年輕將領薛仁貴的。李世民在遼東挖掘了薛仁貴,親眼目睹薛仁貴單槍匹馬取敵將首級,對薛仁貴寄予厚望。李世民的意思是說:我和這些開國名將都老了,薛仁貴還年輕,得到遼東的部分土地我並不高興,但得到薛仁貴,我卻非常開心。

李世民徵高句麗歸,發兩句感慨,一句給薛仁貴,一句給死去的魏徵

正如李世民所料,薛仁貴後來成為唐朝“戰神”級別的人物,在以後唐朝降服高句麗的戰爭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從李世民發出的這兩句感慨,可以看出三點令人深思的資訊:

第一,李世民對出征高句麗持後悔態度。

第二,李世民承認自己這一代人老了,不僅僅是身體變老,連戰略思維也大不如前。

第三,李世民仍然寄希望於年輕將領,希望他們能夠繼續自己的事業,畢竟“高句麗不除,後世必為大患”。卿們覺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