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三國演義》嚴重強化的名臣,才堪不及管仲,謀略不及樂毅

被《三國演義》嚴重強化的名臣,才堪不及管仲,謀略不及樂毅

漫漫三國史,就是一部英雄召喚、成長史,他們從文與武兩大方向中走來,文坐而論道、計定天下,武攻城拔寨、武動乾坤,他們人人爭先、個個奮勇,哪怕堵上身家性命,也要爭取了卻君王天下事,從而贏得身前身後名,成為可以笑傲於歷史長河之中的一代英雄。於是,在三國時代,無數英名得以傳揚於後世,被我們所熟知,他們有機智絕倫的荀彧,才華橫溢的周瑜,武功蓋世的呂布,豪氣干雲的關羽等,當然也有被魯迅稱為“多智而近妖的諸葛亮。

如果今人也給三國時期的歷史名人們製作一張名氣排行榜的話,儘管榜上會群星璀璨,但是榜首一定會是非諸葛亮莫屬,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諸葛亮其人已經超脫於現實,融入文化,成為塑造中國人人格的一種文化符號,中國民間的智慧之神,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又是歷代朝廷眼中德才兼備人才的標杆,而且還有一些諸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之類的諺語為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廣泛使用。

被《三國演義》嚴重強化的名臣,才堪不及管仲,謀略不及樂毅

由於這些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所以大多數人都會自然而然的認為民間所流傳的諸葛亮形象就是真實諸葛亮的形象,然而實際上人們所熟知的諸葛亮形象與歷史中真實人物有很大出入,真實的諸葛亮雖然才智過人,也是一位人中豪傑,但是並不如人們口中所流傳的形象那麼神乎其技。

被《三國演義》嚴重強化的名臣,才堪不及管仲,謀略不及樂毅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是徐州琅琊陽都人,也就是今天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士,不過諸葛亮並沒有在祖籍生活多長時間,就隨叔父諸葛玄到了荊州,從此常駐於荊州地界上,並且在叔父過世之後,自己又獨自隱居於隆中之地,也許很多人會認為既然是隱居之人,想必諸葛亮一定是一個低調之人,可實際上,他一點都不低調,可以說年輕時的諸葛亮非常的狂,平日最喜歡唱“狂浪”,不是,最喜歡吟誦《梁甫吟》,不過這也是一篇非常狂傲的詩篇,而且他還常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時期的管仲和樂毅,一個僻居鄉下的小年輕,還沒初出茅廬就把自己和歷史上的偉大人物相提並論,可見其時多麼的狂浪,當然了,狂浪只是一種態度,說明不了什麼,所以當地人們都認為這人怎麼這麼不著邊際呢。

既然存在質疑,那就用實力來打破!

後來,後漂泊半世而功業仍毫無眉目的劉備來到了荊州,內心非常著急、渴望能人志士來輔佐自己的他,輾轉找了當地非常有名的才士司馬徽,也就是水鏡先生,可是水鏡先生性情恬淡,淡泊名利,不願出山為官,可是劉備對他非常的恭敬,常常跪在他的床前請教,水鏡先生非常感動,就向他推薦了另兩支潛力股:諸葛亮和龐統。再後來,劉備透過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到了自己身邊,幫自己打天下。

被《三國演義》嚴重強化的名臣,才堪不及管仲,謀略不及樂毅

跟隨劉備之後的諸葛亮,一生都兢兢業業做出了不少業績,他的主要功績有,隆中對策,這件事就發生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劉備在最後一次得以見到了諸葛亮的時候,就像27歲的諸葛亮請教接下來自己該怎麼做,諸葛亮就透過對天下大勢一番分析,認為北邊曹操勢大,暫時不可與之爭鋒,東邊東吳也已經經歷了三代統治者,勢力非常穩固了,也不能打他們的注意,剩下的就只剩下西南方向上的荊州與益州等地可為我有,以此作為革命根據地徐圖中原,然後大業可成,這一番論述可謂為劉備指明瞭前進的道路,對其幫助非常大。

第二件大的功績,是力勸東吳同意聯劉抗曹,當時面對曹操雄赳赳南下的幾十萬大軍,東吳和劉備都不能單獨抵敵,兩家聯合或許能夠一戰,諸葛亮就是巧用三寸不爛之舌說動東吳上下一起抵抗曹操。

被《三國演義》嚴重強化的名臣,才堪不及管仲,謀略不及樂毅

第三件大功績是治理蜀地、平定南蠻,蜀地在劉備剛接管的時候還很混亂,透過諸葛亮的精心治理,後來逐漸國富民強,而面對劉備死後就叛亂的孟獲等南方部族首先,諸葛亮聽從了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要用兵目的,最終透過七擒七縱徹底收服其心。

第四件功績是北伐中原,在輔佐劉備奪得了荊州、益州之後,諸葛亮就是開始實施隆中對的下半部,攻佔中原,雖然志氣可嘉,無奈實力對比太過懸殊,北伐全部以失敗告終。

這是諸葛亮一生的全部成就,然而終究沒能興復漢室,自然也比不上管仲、樂毅了,這些成就已經足可見其超越常人的能力和才智,但是之於所謂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八陣圖等諸如此類神乎其神的傳聞要麼純屬子虛烏有,要麼是張冠李戴,把別人的事蹟按在了諸葛亮頭上,當不了真。

被《三國演義》嚴重強化的名臣,才堪不及管仲,謀略不及樂毅

不管怎樣,諸葛亮作為一代名相、輔國之臣,的確曾作出過卓越的歷史功績,他把落魄、寄人籬下的劉備輔佐上了蜀漢之主的位置,而且加上其德才雙馨的品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賢臣精神,還是很值得我們後人景仰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