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與修養|謙虛來自於寬廣的胸懷

謙虛的品德無論對於做學問還是修養品德,都是十分重要,但要做到謙虛並不容易,需要有寬廣的胸懷,才能接納各種各樣的人,聽進去各種各樣的意見,從而不斷進步。

謙虛應該表現在哪些方面呢?孔子的學生曾子參認為,持謙之道表現在三個方面:“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01 學問上要不恥下問

向知識淵博、年長、地位高的人學習,很多人都能接受,而向知識比自己少、年齡比自己小、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很多人難以做到。因為放不下架子,抹不開面子,覺得向不如自己的人學習是丟人。

論語與修養|謙虛來自於寬廣的胸懷

曾參說:“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意思是能力強者向能力弱者請教,知識淵博的人向知識不廣的人請教。

唐代政治家、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中說道:“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能力強並不是無所不能,也有其短板,知識淵博的人也不是無所不曉,也有其不知的事物。《淮南子·主術篇》:“文王智而好問,故聖;武王勇而好問,故勝。”正是由於周文王和周武王不恥下問,他們知識淵博,能力超群。

《說苑·說叢篇》:“君子不羞學,不羞問。問訊者,知之本。”詢問是獲取知識的根本,要善於向不同的人請教,不要以向別人請教為羞恥。

“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自幼勤奮好學,博聞強識,他在《中論·虛道篇》中說:“我之所有,既不可奪;而我之所無,又取之於人。”自己所擁有的學問,別人奪不走,而自己不懂的,向別人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所以,不論貧富貴賤、年齡長幼,只要有可取之處,都可以向他請教。

論語與修養|謙虛來自於寬廣的胸懷

02 外在表現為虛懷若谷

“有若無,實若虛。”明明能力超強、知識淵博,卻表現為不足的樣子,這不是裝,也是不是虛偽,而是不滿足於自己已有的學問,這是謙虛的外在表現。

孔子少小就喜歡“禮”,小時候做遊戲,常常擺起各種祭器,學做祭祀的儀式,他多次虛心向老子問禮,在這方面應該說造詣很深。

孔子每次進入太廟參加祭祀大典進,“每事問”,對於不懂的禮制、禮儀,虛心請教專業人士,每件事、每個細節都要仔細詢問,有人就嘲笑他根本不懂得禮。孔子並不是不懂禮,卻虛心請教,說明孔子並不以“禮”學專家自居,具有謙虛的品格。

論語與修養|謙虛來自於寬廣的胸懷

有些人有一點點知識就到處炫耀,“亡而為有,虛而為實,約而為泰”,沒有而裝作有,空虛而裝作充足,貧乏而裝作飽滿,到處張揚,唯恐別人不知道。

人橫向比較,就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呂氏春秋·觀世篇》:“身已賢矣,行已高矣,左右視之,尚盡賢於己。”意思是自身已經很賢德了,行為也很高尚,但是觀看左右之人,覺得都比自己還賢德。知道天外有天,才會“能問於不能,多問於寡”。

03 德行上要犯而不較

犯,冒犯、觸犯;校,計較、報復。人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一定會有冒犯自己的人,如果斤斤計較,就會陷入無休無止的瑣碎的爭執中,徒增許多煩惱,而能者、多者以謙為德,對於別人的冒犯而不去計較。

子路是別人對我好,我就對他好;別人對我不好,我對他也不好。子貢則是別人對我好,我同樣對別人好;別人對我不好,就引導他,如果不行,按禮節來對待。顏回是不管別人對自己好與不好,都善待他。子路是斤斤計較,子貢是有所計較,顏回是根本不計較。

論語與修養|謙虛來自於寬廣的胸懷

孟子認為,對於冒犯自己的人,做到兩點:

一是反躬自省。《孟子·離婁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對於別人的冒犯,首先要進行反省,看自己的行為有無不當之處,發現不妥之處要改正,彌補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更進一步。

二是置之不理。《孟子·離婁下》:“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對於那些蠻不講理的人,乾脆不理不睬,就像惡狗咬了自己一口,自己不能反咬回去,不要同那些無知者一般的見識。計較也要看對手,他們是禽獸,自己不能自降人格,同他們一樣成為禽獸。

論語與修養|謙虛來自於寬廣的胸懷

北宋呂端在許多事情上不與人計較,有人就以為他糊塗。他剛擔任副宰相時,從文武百官前面經過,一個小官用不屑的口吻說他不配當副宰相。呂端的下屬要去問那個人的姓名,被他制止了。所謂糊塗,不過是他為人寬厚,心胸開闊,不計個人恩怨罷了。

對於冒犯自己的人,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能不計較就不計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結束語

曾參在這段後說“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普遍認為這些謙虛的美德是說顏淵的,其實,這也是曾子的自謙,他也做到了持謙之道。《孔子家語·弟子行》評價他:“滿而不盈,實而不虛,過之如不及……是曾參之行也。”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泰伯篇》:

【原文】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譯文】曾子說:“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知識廣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學問一樣,滿腹知識卻像空虛無所有;即使被冒犯,也不去計較。從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是這樣做的。”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 ,與你領悟傳統文化之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