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去世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17年後朱元璋才明白,可惜遲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劉伯溫作為明朝的賢臣,盡心盡力地輔佐朱元璋,他擅長寫文章,同時也是一個出色的軍師。劉伯溫和諸葛亮雖然有著聰明和忠誠的共同點,但他是一個格局更大的人。劉伯溫從小就有著過人的記憶能力,只要是他看過的文章,都可以熟記於心,他寫的文章也讓世人都讚歎不已。

劉伯溫的家庭非常注重他的教育,所以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尤其是對於中國的哲學思想體系瞭解得非常透徹。劉伯溫長大之後,在天文,地理以及兵法方面,均有所造詣,最終也是成為了歷史長河之中無比閃耀的存在。劉伯溫去世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17年後朱元璋才明白其中深意,可惜太晚了。

明太祖對於劉伯溫已經有所瞭解之後,兩次邀請他輔佐自己成就大業。劉伯溫對此也是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權衡利弊之後,他覺得他可以為了明太祖的賢明忽略其他的一切,便開始輔佐明太祖。

在劉伯溫初識明太祖時,他就用他的聰明才智贏得了明太祖的注意。劉伯溫對明太祖講了自己對於《時務十八策》的看法,明太祖聽了之後,覺得他是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於是就把他視為自己的知己,同時也是自己的最佳拍檔。

有了劉伯溫,明太祖的很多事都進行的如魚得水,當然,明太祖對待劉伯溫也很好,他在開國之後就給了劉伯溫很多的嘉獎。劉伯溫知道,自己在幫助明太祖完成大業時,得罪了很多人,所以這時他若是太過囂張,未來必定會受到他人的陷害,而明太祖身為一國之君,很多時候不得不顧全更多的人的心情,自己就不一定還能受到明太祖的保護。

所以,劉伯溫就對明太祖提出了辭呈,他希望自己可以回到家鄉過上隱居的生活。但因為各種原因,他又開始為明太祖效力,只不過,這一次明太祖顯然不怎麼在意他的心情了。劉伯溫是一個非常在意自我價值實現程度的人,所以他當朝做官,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能夠真正地為社會做出一些貢獻。

劉伯溫去世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17年後朱元璋才明白,可惜遲了

劉伯溫因為明太祖不太重視自己開始抑鬱,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他知道自己已經沒多少日子了之後,就把自己寫的書全部都燒掉。劉伯溫每天都堅持釣魚,並且還會釣一大筐魚讓下人們找來一個缸子,再把筐子放進缸子裡,並且把這些東西獻給明太祖。

明太祖畢竟和劉伯溫也搭檔了很多年了,所以明太祖還是非常瞭解劉伯溫的,對於劉伯溫的這一系列舉動,他當然知道其中還有深意,於是他在仔細琢磨了一番之後,也明白了劉伯溫想要表達的意思。首先,把魚裝進筐子裡,再把筐子裝進缸子裡,這也就暗示了人們在連坐法律之中會因為自己家中的人犯法或者是惹怒皇帝就遭殃,劉伯溫畢竟還是在非常多的事情上幫助了明太祖,所以他也從心底裡希望明太祖可以善待他的後人們。

在劉伯溫發達的時候,他的家族也會因為他而發達起來,但是在劉伯溫不受明太祖的重視之後,他的家族就不再有昔日的榮耀了。所以,劉伯溫就是委婉地表達自己最後的期望,他想讓朱元璋明白自己的一份心意,一份情誼。

劉伯溫去世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17年後朱元璋才明白,可惜遲了

劉伯溫也是在說,自己的後人們都是魚,它們已經在筐中,也就根本掀不起什麼狂風巨浪,他所希望的也不過就是他的後人們都可以安穩的活下去罷了。劉伯溫的第二層意思,就是提醒朱元璋,他是貧寒人家出生的人,所以無論在何時都一定要注重百姓的想法,必須要切實的維護百姓的利益。這一點,朱元璋確實是做到了,所以,他一生都非常的勤勉,對待百姓也是儘可能地優待。

劉伯溫還有第三層意思,但是朱元璋卻沒有看出來。劉伯溫是說,皇子不能分封,只能把他們都圈養起來。皇子們一旦分封,就會形成各自的權力集團,到時,想要再控制就非常難,他們之間還可能會為了爭權奪利而不再顧念手足情誼,反而互相殘殺,最終會讓王朝走向覆滅。可惜的是,朱元璋並沒有看到這第三層的意思,17年後朱元璋才明白,可惜太晚了,而後朱棣發動了造反,並且成為了皇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