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已是太子而武則天卻風燭殘年,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有些東西原本屬於自己,但就是得不到,於是乾脆理直氣壯或心虛地去搶。皇位原本就是李顯的,武則天也承認歸還,只是遲遲不見行動,於是李顯被裹挾著發動了神龍政變。

李顯是武則天的三子,曾經於公元684年登上皇位,可是還沒到兩個月便歇了菜。將他拉下皇位的人正是老母武則天。

李顯已是太子而武則天卻風燭殘年,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武則天為何要這樣做呢?因為她也想當皇帝,而李顯的舉動是她不能容忍的。

李顯還有兩個哥哥,一個叫李弘,一個叫李賢。按理說,皇位輪不到他頭上,可是兩個哥哥相繼離世。於是他才排上號。

關於兩個李弘、李賢的死因,矛頭直指武則天,所以李顯認為自己能登上皇位不過是母親的緩兵之計,被廢只是時間問題。正是由於識破了母親的技倆,所以李顯將計就計,一坐上皇位便開始培植自己的勢力,好讓武則天竹籃打水一場空。

李顯已是太子而武則天卻風燭殘年,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顯然李顯還是嫩了點,他過分高估自己,並沒有將母親釜底抽薪,反而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因為他所提拔的物件主要是韋皇后的孃家人,於是企圖心早早暴露,結果只坐了51天的皇帝,便捲鋪蓋走人。

李顯被廢后,武則天礙於皇家顏面,於是將他封為廬陵王,先後下放到均、房二州。

龍游淺水遭蝦戲,李顯日子過得很棲慌。與此同時,武則天已經在京城雙管齊下,一面瘋狂地鎮壓李唐宗室,另一方面用酷吏清洗擁護李唐的大臣。

公元690年,武則天給李唐披上了“武周”的外衣。而李顯愈加如驚弓之鳥,一如既往地重複著心力交瘁,誠惶誠恐地迎接著末日的到來。

李顯已是太子而武則天卻風燭殘年,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不過,李顯等到的不是末日,而是撥雲見日。

公元698年3月,武則天說李顯病重,需要接回身邊治療,於是命人接李顯回到洛陽。其實李顯沒有病入膏肓,而是即將成為皇儲。

事後李顯才明白,這一切都是以狄仁傑為首的一幫大臣們的功勞,甚至於母親的男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也出了不少力。他們都在太子人選上投了李顯的票,從而淘汰了武承嗣、武三思兄弟。

半年後,武則天正式宣佈立李顯為太子。如果不出意外,等到武則天駕鶴西去的一天,李顯將會戴上光復李唐的光環。但此刻,李顯並沒有如釋重負,儘管15年的不堪往事或已成風。

李顯已是太子而武則天卻風燭殘年,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李顯感慨之餘,更深刻領悟:人只有經歷過苦難才懂得珍惜再次的擁有。所以,為了不失去這失而復得的一切,李顯變得更加恭順卑微。

一、主動同昔日的仇人聯姻。

最終看來,李顯的仇人並不是武則天,因為他的命還在。真正讓李顯沒有活路的人是武則天的兩個侄子武承嗣與武三思,因為他們費盡心機、處心積慮地要爭奪皇儲。顯然他們是在走李顯的路,讓李顯無路可走。但是李顯大人大量,不計前嫌,將女兒永泰郡主嫁給了武承嗣的兒子武延基。李顯此舉被多數人嗤之以鼻,因為他想在武則天面前表現他與武家人的和睦。

李顯已是太子而武則天卻風燭殘年,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二、拿兒子、女兒、女婿做“投名狀”。

皇權無父子,無兄弟,也無母子。為了皇權,武則天把能捨得差不多都舍了,李顯也一樣。武則天的晚年是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的天下。在武則天的庇佑、縱容之下,巨嬰般生活的二張兄弟竟然參與起朝政。於是惹得幾個涉世未深的孩子憤憤不平,頗有微詞。他們就是李顯的女兒安定公主、兒子李重潤、女婿武延基。

“二張”手眼通天,感覺像是受了莫大的委屈,於是一頭扎進武則天的懷裡哭起了鼻子。武則天心碎了一地,叫來李顯淡淡地說了一句:請管教好你的孩子們。

李顯感覺天塌地陷,失魂落魄、惶恐不安,如一具移動的屍體。他不停地問自己:難道我還會被趕出京城?最終,李顯頓悟:如果讓悲劇不再重演,只有再製造另一場悲劇。結果三個兒子無一活命,包括永泰郡主肚子裡的孩子。

李顯已是太子而武則天卻風燭殘年,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三、曲意奉承到沒有底線

自漢朝開國以來,劉邦就定下了非宗室不能為王的盟約,並被後世奉為圭臬。東漢末年,曹操“僭越”魏王,被丟了一身的雞蛋。然而,自以為領教了“二張兄弟”厲害的李顯突發奇想,領著兄弟李旦及妹妹太平公主面見武則天,去給二張兄弟請封王位。到底武則天還算是明白人,既沒怪罪“懂事”的幾個孩子,也沒有答應他們的請求。

如果李世民泉下有知,發現他的孫子如此苟且地將外姓牌位和李家人放在一起,真不知道做何感想。所以,對皇權的痴迷與嚮往,讓李顯人性瘋狂、扭曲,放棄尊嚴,沒有下限。他是一個懦弱可悲的人。然而,李顯“地板上的示好”並沒有加快武則天讓位的節奏,於是他又忍氣吞聲地做了七年的太子,直到一幫鯁骨之臣失去了耐心。

李顯已是太子而武則天卻風燭殘年,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武則天風燭殘年,患得患失,李顯左右為難。

早在公元701年,武邑人蘇安恆給武則天上了一道奏疏,大致意思如下:

不要戀權,該放手時就放手。堯、舜、禹,素無血緣關係,但他們能將權杖慷慨相讓。周公旦與周成王只是叔侄關係,而周公旦也很從容讓權。你武則天同李顯是母子,還有何戀戀不捨?不要給族人攬權勢,將來會成為累贅。自古在一朝中,鮮有兩個不同姓氏的家族同時被封王的先例,而武姓子侄差不多全都封王賜爵,位高權重,鮮衣怒馬。如果武則天百年之後,這幫人很可能遭到排擠,甚至清算。破解之道就是削減他們的權勢,讓他們領閒職,全身而退。讓李姓族人走上前臺,併成為拱衛社稷的中堅力量。當時,武則天有二十多個孫子,但他們都是大閒人。武則天應該將他們委以重任,使他們發揮像“拱衛周王”那樣的諸侯王作用。

武則天看完上疏,沒有表態,事後也不見行動。只是當時很客氣地命人賞了蘇安恆一頓上好酒肉。

李顯已是太子而武則天卻風燭殘年,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其實當時武則天的身體已經每況愈下,不得已之下,她將大部分朝政都交給了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處理。也正是因此,使得張昌宗漸漸產生了當皇帝的幻想,甚至後來還專門找到一個叫作李弘泰的相士卜了一卦。

李弘泰為了巴結張昌宗,於是信口開河,說張昌宗確有當皇帝的命。因此,在武則天傳位李顯的猶豫徘徊中,也不排除張氏兄弟使了絆子。其實張昌宗不過痴心妄想。

李顯已是太子而武則天卻風燭殘年,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那麼武則天到底在遲疑什麼?果真是戒不掉皇權的快感嗎?其實武則天還在糾結江山的歸屬,到底是姓“武”還是姓“李”。而現實擺在面前,還政李唐人心所向,繼續姓武倒行逆施。但是,從武則天內心來說,她更希望光耀武姓人的門楣。所以武則天最後選擇了“拖”,能過一天算一天,或許最終出現轉機,能如夙願。

然而對於李顯來說,只要沒有坐上皇位的那一刻,就等於活在漫長的黑夜,做著驚魂未定般的夢。也許李顯可以熬等天亮,但是擁護李唐社稷的那幫大臣們不希望有節外生枝的情況出現。

因此,在發動神龍政變的過程中,宰相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每一個人都要比李顯積極。而李顯幾乎是被這幫人生拉硬拽地抬到武則天面前。

李顯已是太子而武則天卻風燭殘年,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當武則天質問眾人的時候,這位即將成為皇帝的李顯竟然手足無措,像是做了錯事的孩子一樣侷促。如果不是眾人硬氣,李顯就被武則天攆回了東宮。如果真是那樣,神龍政變前功盡棄,所有參與者將死無葬身之地。

感謝朋友們閱讀、點贊、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