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婦人之仁,而是這樣的

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婦人之仁,而是這樣的

兩千多年來,項羽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被人們認為是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成為了後世評價他的主要依據。也正因為這樣,他被人們冠上了諸如“婦人之仁”、“政治白痴”之類的薄名。然而,如果從當時的形勢和實力來深入瞭解下的話,就會發現他不殺劉邦並不是見識短淺,而是有著充足的理由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婦人之仁,而是這樣的

第一, 當時劉邦在諸侯聯軍裡的實力並不出眾,他也並不是那個時候項羽真正的敵人。當時劉邦的兵力僅僅只有十萬餘人,而其中的八萬人還是新收編的降軍。相比於項羽四十萬大軍(屬於嫡系的只有七萬)的戰鬥力和影響力,劉邦的那點力量不足以撼動項羽在聯軍中的地位。而且當時比劉邦實力強的也很多,比如陳餘就是其中一位,他跟隨陳勝起義後,參加了多次戰役,在義軍中的影響力舉足輕重。

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婦人之仁,而是這樣的

第二, 項羽不是政治白痴,之所以不殺劉邦,完全是衡量了殺了劉邦後的弊端和自己能得到的利益後所作出的決定,並不是腦子一熱後,拍桌子作出的決定。

首先,項羽剛剛出道的時候,只不過是他叔父手下的一員戰將,其地位和影響力也是有的。而在項梁死後,兵權盡歸於楚懷王,項羽在軍中受到嚴重的排擠而達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其落差也就可想而知了。不過,之後他力纜狂瀾,短時間內就握穩了軍權,經過多場大戰,被諸侯聯軍所拜服,能力在當時來說也是獨步天下的。

其次,退一步講,如果項羽真的是政治白痴,僅憑莽夫之力用一年時間斷然是不可能做到天下霸王那個位子的。就拿兵變來說,殺掉宋義一定能確保拿到軍權麼?宋義手下的將士們會甘心臣服於他麼?因此,從這一切的結果來看,項羽必然也是有自己籠絡人心的方法和政治手腕的。

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婦人之仁,而是這樣的

再者,當時的項羽還不足以橫掃天下,所以他必須要拉攏義軍中的諸侯們,來獲取政治資本。而諸侯們其實和劉邦一樣,也是有各自的小算盤的。若是殺了劉邦,物傷其類,諸侯們必然成驚弓之鳥,再想獲取他們的支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婦人之仁,而是這樣的

第三, 最重要的一點,留著劉邦,其實是為了應對另外一個讓項羽非常忌憚的人——章邯。鉅鹿之戰中,項羽之所以取得大勝並不是因為他擊敗了章邯,項羽也從來沒有擊敗過章邯,他之所以取勝是因為秦王朝內部的矛盾導致章邯害怕被清算不得已而和項羽結盟的。與之對應,封其為王,南面稱孤,是結盟後對章邯的許諾,能夠在聯軍中佔有一席之地,被封為王的他,實力也是被項羽所認可的和很忌憚的。事實也正是如此,從之後分封諸侯的結果來看,劉邦和章邯的封地都在漢中,並且兩者相鄰,並非是巧合,而是項羽刻意為之的,目的就是讓他們兩者能夠相互制約,互相消耗。

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婦人之仁,而是這樣的

綜合上面幾點,鴻門宴不殺劉邦在當時的情勢下是完全講得通的。不過後世的人總是喜歡從結果來倒推成敗的緣由,再加上項羽最後玩脫了,因此他也就不得不為此揹負婦孺的薄名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