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大封功臣,唯獨張良只要一個小小留侯,因為他已經知道了下場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這位大佬兌現了先前的諾言,封了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受封的韓信和彭越聯合原來燕王臧荼、趙王張敖以及長沙王吳芮共同上書劉邦,請他即位稱帝。

劉邦大封功臣,唯獨張良只要一個小小留侯,因為他已經知道了下場

這種事情劉邦心中當然想了,可是不能表現得太過於急切,因為會顯得自己很沒有身份,所以一定要假意推脫一下,諸位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們都不傻,當然知道自己老大這是在謙虛一下,所以韓信等人接著勸說,意思是劉邦老大雖然身為一介平民小吏,出身一般,但是帶著大家推翻了暴秦,讓天下百姓有了活路,稱帝是眾望所歸啊。劉邦順水推舟地說,既然你們大家都這樣看,覺得有利於天下吏民,那就按你們說的辦吧。

劉邦大封功臣,唯獨張良只要一個小小留侯,因為他已經知道了下場

之後劉邦定都長安,建立大漢政權,開國第一件事,當然大封功臣,所有跟隨劉邦打天下的文武百官皆得到了封賞,但是到了軍師張良這裡,卻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意外,劉邦原本想封張良為國公爵位,來表彰他在整個過程中,一步步幫助劉邦,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如此巨大的功勞,讓劉邦想把張良留在自己身邊,一來經常詢問他治國之法,二來這麼優秀到逆天的人才,怎麼可能放出去呢?萬一跟了別人反水怎麼辦?所以留在身邊監視起來方便。

劉邦大封功臣,唯獨張良只要一個小小留侯,因為他已經知道了下場

可沒想到的是,在冊封張良之時,劉邦告訴這位聰明人,你可以在齊國境內任意選一處三萬戶的地方作為封地。瞧瞧這氣魄,任意一個地方,劉邦果然是捨得大價錢,明白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的道理。可沒想到張良對劉邦笑了笑,說,“當初臣在下邳起兵,與陛下在留相遇,這是上天把臣送給陛下。臣不敢接受三萬戶的封邑,就請陛下封臣於留,來紀念這一番的君臣遇合吧。”劉邦聽完既是費解又是感動,多好的一個人呀,什麼都不要,就要一個侯位留作紀念,名字還是我們相識的地方。於是就封張良為留侯。

劉邦大封功臣,唯獨張良只要一個小小留侯,因為他已經知道了下場

按理說張良在所有功臣中,立下的功勞不說是最大,但也絕對可以排在前三,前後數年如一日得為劉邦掏心掏肺,這樣一個有大功之臣,在皇帝給你封賞的時候,你卻什麼都不要,只要一個虛職,而且還留在皇帝身邊哪也不去。

劉邦大封功臣,唯獨張良只要一個小小留侯,因為他已經知道了下場

因為張良這個人太聰明瞭,他自小生活在韓國貴胄家庭,進出韓國王宮也是輕而易舉,所以他在看過太多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事情,而且在下邳隱居之時,收到了兵法大家黃石公的指點,他知道到最後如果自己要了這些東西,到最後會被劉邦殺害。

劉邦大封功臣,唯獨張良只要一個小小留侯,因為他已經知道了下場

所以要想活到最後,就要知道和光同塵的道理,在適當的時候退下來,給人一種萬事不爭的形象,王翦就是出於同樣的道理才能在性格多疑的嬴政手下活到最後。不過當了皇帝的人,性格多疑好像是種通病。

劉邦大封功臣,唯獨張良只要一個小小留侯,因為他已經知道了下場

而臧荼、張敖、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先後被廢殺,英布還起兵反了,劉邦抱病親征才平了他。不僅如此,他還對蕭何起了疑心。逼得他設法自汙聲名以繹帝之疑,最後也差點不得善終。其逝前還打算殺了忠直的樊噲,因他同是呂氏之婿,擔心他助呂作亂。後因陳平的保護及劉邦駕崩才躲過一劫。

劉邦大封功臣,唯獨張良只要一個小小留侯,因為他已經知道了下場

張良張子房不愧是漢初三傑之一,靠著自己的智商活到了最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