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的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頗具爭議性的人物,目前為人所公認的是,曹操是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以及卓有成就的文學家。

在波譎雲詭、戰亂紛紛的東漢末年,他南征北戰,掃蕩群雄,統一了北方。又實行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的政策,為全國統一奠定了重要基礎。但作為封建時代的政治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有殘暴、奸詐等缺點,易中天稱他為“可愛的奸雄”。

曹操真的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隨著演義小說《三國演義》的風行,曹操奸詐狡猾、殘暴不仁、自私自利的反面形象更是深入人心。然而《三國演義》作為演義題材類的歷史小說,卻有許多與歷史不合的地方。

曹操的人物形象,自古以來也有著兩極化的分裂,西晉時的陳壽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評價曹操道:“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給予了曹操很高的評價。

自西晉以下,對曹操的評價褒貶不一,曹操的形象也一路從“英雄”到“梟雄”,“奸雄”再到“奸賊”。

南宋以後,正統觀念加強,曹操“奸臣”形象的議論佔了上風,到明朝對曹操的批判更是達到了高峰,也才有了《三國演義》中曹操奸詐狡猾的人物形象。

曹操真的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中的第四回,文中寫曹操假借獻刀之機行刺董卓未遂,倉皇出逃,在中牟縣遇到了縣令陳宮,陳宮為曹操的赤膽忠心所感動,於是加入了曹操的逃亡佇列,兩人在逃亡途中,經過呂伯奢一家,晚上,呂伯奢準備殺豬款待曹操,曹操聽到磨刀聲,疑心呂伯奢一家要殺自己,於是殺盡呂氏一家,陳宮因此責備曹操大不義,曹操卻答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此句一出,曹操奸險小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千百年來洗脫不淨了。

曹操真的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然而這句話在正史中並沒有記載,陳壽的《三國志》中也只是簡短地寫道“太祖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可見曹操確實在中牟縣被抓了,後來也被放了,但卻沒有陳宮救曹操的後續橋段。

南朝劉宋史學家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註解中引用了三部史書的資料。其中,根據《魏書》記載:“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按照《魏書》的說法,是呂伯奢一家要搶劫曹操,曹操反擊之下才殺了數人,屬於正當防衛,沒有過錯。

曹操真的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而《世語》中所記載的是:“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這個版本中,曹操疑心呂伯奢的家人要把自己抓到董卓處領賞,於是殺了呂家八人而去。

《孫盛雜記》中有了第三個版本:“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裡寫曹操在發現自己殺錯人後,發出悲愴的感嘆,說道“寧可我對不起其他人,不能其他人對不起我。”這是最接近於《三國演義》中“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說法。

然而這三個版本的記載並不見於正史,實不足深信。經《三國演義》這一改編,曹操奸險小人的形象卻從此深入人心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