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包拯,真的是鐵面無私的黑炭頭嗎?

電視劇包青天使臉龐黝黑,並且額頭上有個小月牙的包公形象家喻戶曉。然而歷史上真正的包青天真的是這個樣子嗎?答案是否定的。真實的包青天卻是個眉清目秀的白淨書生,那這個黑臉的形象,從何而來呢?這位青天大老爺在真實的歷史中又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呢?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真的是鐵面無私的黑炭頭嗎?

名傳千古的包青天,無論是出現於戲曲舞臺,或是影視作品中,都是黑臉月牙。但據記載,包拯的面色雖然算不上白皙,卻也只是微黑,在包公祠的石碑上,包公是白臉形象,五官端正,眉目清秀,身高約一米六左右。但在戲曲舞臺上,或者螢幕上,之所以選擇臉黑如炭頭,頂月牙的形象來演繹包公。其一,是為了把包公的形象,與戲曲舞臺上代表奸臣的白臉,鮮明區分。其二,是為了凸顯他的剛正不阿,鐵面無私,不畏權貴,為民做主,傳達一種青天白日,朗朗乾坤的正氣。包公本名包拯,是北宋人士,生於廬州合肥的一個官僚家庭。少年時代的包拯,深受父母的寵愛,一直閉門刻苦讀書,修身養性。二十九歲時,考中進士。在戲曲中說,包拯自幼被父母遺棄,由嫂子撫養成人,這些純屬虛構。在真實的歷史中,北宋嘉佑元年,包拯上任開封知府時,已經是五十八歲高齡,他打擊權貴,秉公執法,贏得了百姓的擁戴。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真的是鐵面無私的黑炭頭嗎?

據宋史包拯傳記載,包拯因為剛正不阿,不懼權貴,在民間百姓給他起了一個綽號閻王爺。包公為官一直為民做主,而用錢來打通關係的事情,包公是絕不容忍的。在開封城裡有一條惠民河,然而這條惠民河卻經常氾濫成災,使周邊百姓無家可歸,包拯產生了疑問,是什麼原因使得河水氾濫成災呢?他經過調查發現,兩岸的達官貴族,私自在河上建築堤壩種花養魚,並與自己的宅院連通起來,形成水上花園的,而這樣做惠民河就被堵塞了,造成河水氾濫成災的局面。看到這些,包拯當即下令挖掉堤壩,疏通河道,沖走水上花園,如此一來,包拯就犯了官僚貴族的眾怒。有的官員自恃位高權重,把他告到了皇帝那裡,包拯毫不畏懼,拿出事先畫好的地圖,證明建造水上花園不僅違反國法,而且危害百姓,最終皇帝也只好答應拆毀堤壩。儘管包拯在開封府只做了一年多的知府,卻將開封治理的井井有條,為百姓解決了不少難題。包拯為官四方,每到一處都是不辭辛勞,為民著想。端州盛產硯臺,每年都要向朝廷進貢,歷任端州知縣,不僅向百姓收取端硯供應,還要盤剝百姓,搜刮民財。包拯出任端州知縣後,命令官吏只需按規定數量收取貢品,絕不能欺壓百姓,而包拯自己始終沒有收受一方端硯。在包拯離任時候,當地百姓特意製作了一方端硯送給他,也被他婉言謝絕了,這就是不持一硯而歸的典故。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真的是鐵面無私的黑炭頭嗎?

包拯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時,包拯的直言敢諫,常常面臨很大的風險,一旦龍顏大怒,就會波及自己的前途命運。一次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冒死直諫並坦言,我已經老了,說這些不是為了升官發財,如果說的不對,甘願接受懲罰。幸好,宋仁宗沒有追究,後來包拯又直言,宮中的清新宦官權力過大,應當精簡人員,縮減開支。這一次終於觸怒了仁宗包拯被降職離開京城,出任河北都轉運使,同時他被加封了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這也是後人稱他為包龍圖的原因。事實上,包拯仗義執言,並非是對仁宗的不敬,而是出於對江山社稷,百姓福祉的忠心。開封知府包拯為了尊重皇帝向南而坐的威嚴,每次升堂都是面北而坐,這就是包龍圖倒坐南衙開封府的來歷,包拯對仁宗的敬重由此可見。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真的是鐵面無私的黑炭頭嗎?

在嘉佑五年,包拯出任三司使和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的職位,成為朝中重臣,這是包拯一生做過的最高官職。然而這時的包拯已年過六旬,身體漸漸不知,六十四歲時包拯死在任上。據說仁宗皇帝專程到包拯家中,追認他為禮部尚書,並賜諡號。其後數年,包拯的清廉之名遠播四方。曾經有一位少數民族的官員歸順宋朝時,便對當時的宋神宗說,我沒有別的要求,請允許我姓包,可見包拯的影響力是多麼的大。如今,包公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成為後人憑弔包公,瞻仰其德行的旅遊勝地。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真的是鐵面無私的黑炭頭嗎?

對於包青天,各位都很熟悉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