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都沒有修建過,何來燒燬之說?

“六王畢,四海一;楚山兀,阿房出。”杜牧的一篇《阿房宮賦》,向我們勾勒出了阿房宮的壯麗模樣。歷朝歷代文人墨客,都不免因為前人的種種描述,而對阿房宮之被毀生出惋惜之意,也為秦之奢侈鋪張和項羽之暴行不齒。可是,歷史的真相卻是:阿房宮自始自終都沒有修建成功,自然也就沒了燒燬之說。

阿房宮都沒有修建過,何來燒燬之說?

或許這一真相和大家心中有關阿房宮根深蒂固的印象全然不同。不論是從詩歌中,亦或者是正史中,我們所接受到的教育都是,阿房宮之輝煌乃秦時天下僅有,甚至是後世罕見。所以在瞭解這段歷史的真相之前,我們不妨先來探討一番人們印象中自帶傳奇色彩的阿房宮。

且先來看開篇所提大詩人杜牧對於阿房宮的描繪。《阿房宮賦》作為杜牧罕見的賦體類文章,透過言阿房宮之興衰,影射出秦朝之興衰。由此得出結論:驕奢必定導致亡國。杜牧運用誇張鋪排各種手段,在並不算長的篇幅中,向讀者介紹了阿房宮宮殿之壯觀,後宮美女之多,以及其中所藏財寶之奢。

再來看史學大家司馬遷對於這一傳奇建築的描述,《史記。秦皇本紀》中記載,阿房宮東西五百並不,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能夠容納萬人的大型建築,在今天依舊是城市的一道大工程,更不用說古代。司馬遷身為史官,所著史記自然是嚴謹的很,絕不至於增加不存在的史料。可見,在漢朝時,前朝留下的記載和當朝的看法,都是阿房宮曾經存在過。

阿房宮都沒有修建過,何來燒燬之說?

可事實上,阿房宮的確存在,卻不似他們筆下那般恢弘壯麗,而僅僅是存在一個地基。說到底,阿房宮從來沒有修築成功過,在秦朝大興土木的草圖中,也是尚未能完成的龐大建築。至於為何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司馬遷,會在自己的著作中夾帶私貨,讓阿房宮復存,其實也並不奇怪。

說到底,司馬遷還是人臣,身為漢朝一個帶罪之臣,司馬遷已經因罪成了閹人,自然不敢再度橫加宣傳政治錯誤的思想。漢承秦命,司馬遷只能順著統治者的想法,將民間傳言中秦朝之奢侈以及項羽之殘暴,記載進了史冊。統治者最大的目的不是抹黑秦朝,而是將秦朝和項羽,一同推上歷史的審判臺。

秦朝之罪,在於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而項羽之罪,卻是在於肆意焚燒秦都城,宣洩自己的憤怒。司馬遷寥寥幾筆,卻讓漢朝繼承秦命成了正義之舉。再來看杜牧為阿房宮做賦的原因。

杜牧所在時代正值唐朝末期,昔日萬國來朝的大唐,到了今日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可是統治者卻依舊在貪圖一時的享受,詩人作為時代的先行者,自然要勇於站出來抨擊時事。杜牧借古諷今,不論阿房宮究竟存在與否,其終究是代表了秦朝的奢侈和崩潰之前最後的放縱。杜牧的願望就是統治者可以以前朝為鑑,而不是繼續肆意妄為下去。

阿房宮都沒有修建過,何來燒燬之說?

在1961年,考古學對千年前的阿房宮進行考察,這才糾正了千年存在的謬誤,證實了阿房宮從未建成過。根據專家們的調查發現,項羽的確是火燒了秦宮殿,可被燒的絕不是還未建成的阿房宮,而是秦始皇所居之長樂宮。

另外,根據司馬遷所著《陳涉世家》中記載的起義時間,可以輕鬆推斷出,在全國大起義之前,阿房宮絕不是首要的建築規劃。而被放在第一位的則是秦皇陵。在這一秦皇陵建成之後,秦始皇倒是入土為安,卻留下了一堆爛攤子給秦二世。而此時距秦滅亡已不過四年。短短四年,已經是將近亡國的秦朝,又何來功夫繼續修建阿房宮這樣的龐大建築。

更何況,四年的時間,想要修建成阿房宮賦筆下的富麗堂皇,可能只有當代的技術得以有機會實現。所以,杜大文豪筆下的恢弘建築,追究起來,其實不過是他諷刺當朝者的手段而已。至於阿房宮究竟存在與否,而項羽又燒燬了哪一座宮殿,其實這些都並不重要。重要的還是珍惜當下,點醒統治者。

阿房宮都沒有修建過,何來燒燬之說?

只可惜,杜牧的《阿房宮賦》,所能起到的作用單單是讓後人誤以為阿房宮當真存在,並且為其恢弘建築而驚歎。那麼,倘若阿房宮當真建成,這座傳奇宮殿又是否能免遭戰亂之災,儲存至今天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