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佛經是古印度“鎮國之寶”,但玄奘卻不知道此書,是何原因

公元前

629

年,也就是唐玄宗貞觀三年出現了饑荒,朝廷允許百姓四處謀生,各關卡也就不是那麼嚴,玄奘因此得有機會前往印度,公元

646

年也就是唐玄宗貞觀十九年玄奘才返回長安,當時玄奘並更沒有空手回去,共帶回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大小乘佛教經律論,令唐朝的佛教文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盛景。

此佛經是古印度“鎮國之寶”,但玄奘卻不知道此書,是何原因

不過令人疑惑的是,玄奘唯獨漏掉了一本大家以為他一定會帶回去的經書,也就是《楞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總共十卷,內容梗概通俗一點來說就是釋迦牟尼帶領弟子阿難等打敗

“魔”、尋找“心”的故事,不過其內涵當然不是這麼一句話能概括得了的。

首先《楞嚴經》是一部了義佛法(了義佛法是最究竟圓滿的法,是沒有名師解惑的話自己十分難悟的佛法),所以《楞嚴經》橫跨禪淨密律,修行講究充實,將心、解、行、證、悟剖開一一啟示,又講述了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六十位修證,及至最後面還說明了如何破除五陰魔境。

此佛經是古印度“鎮國之寶”,但玄奘卻不知道此書,是何原因

至於它的重要性,《法滅盡經》上言:

“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在眼前。”佛教將佛法分為三個時期,至於是按照什麼來劃分的沒有統一說法,不過一般都認定為有“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正法時期就是釋迦牟尼去世之後,但法儀不更改的時期;像法時期即正法時期後佛法開始慢慢分化和流變的時期。

末法時期是就是佛法被顛覆的時期,就是有人假冒出家人

“剃去鬚髮

披上袈裟妖言惑眾”的時期,就是魔王讓魔子魔孫穿佛的袈裟、吃佛的飯、毀破佛的戒和法的時期,就是邪教掩蓋正法、正法被人誤解的時期。釋迦牟尼去世之間講述末法時期的慘狀,並給出《楞嚴經》至於末法時期的重要性,可見它在佛教中的地位。

此佛經是古印度“鎮國之寶”,但玄奘卻不知道此書,是何原因

因此玄奘不應該沒聽過這本書的大名,不應該沒有拜讀過它,而如果他聽過拜讀過的話又為什麼沒有能帶回來?其實答案也很簡單,就是因為太重要了,玄奘才沒有能將它帶回來,彼時的印度將《楞嚴經》看作國寶是一樣的存在,當然不可能任由它流傳到其他地方,要知道當初《楞嚴經》最終能來到大唐,是經歷了好大一番曲折的。

般剌密諦

存著利益中土之人的深切願望,在身上藏著《楞嚴經》東來,結果被官吏查獲,但他太想要這本經書能讓大唐子民看一看,所以想到將經書抄寫在非常細密的白絹書上,然後剖開了自己的大腿,將經文縫在了裡面,隨後才成功帶出來,雖然這個故事有誇張的成分在,但也確實突出了《楞嚴經》的來之不易。

此佛經是古印度“鎮國之寶”,但玄奘卻不知道此書,是何原因

還有一點就是歷來爭論的一個點,有不少人認為《楞嚴經》是一部偽佛經,關於它的記載全都源自智昇,不過對於譯經成員和譯出時間說法不一,所以其實從唐朝引入開始就一直存在諸多懷疑,尤其是

1918

年之後專心佛學研究的呂澄,他還專門寫了《楞嚴百偽》,對《楞嚴經》提出了

101

個疑問。

梁啟超也認為《楞嚴經》是竊取道教術語及中國傳統思想,由中國人自己創作的,陳寅恪在《柳如是別傳》則認為,楞嚴經確實為梵文音譯,只是因為是根據開元之前的佛經譯文,融會之後寫成,才會出現真偽夾雜的情況,李翊灼、何格恩、周叔迦等有不少學者陸陸續續從不同角度論證它是偽作。

此佛經是古印度“鎮國之寶”,但玄奘卻不知道此書,是何原因

不過到底是不是至今無人可知,也絲毫不影響它在佛教的地位,比如說日本空海大師,公元

804

年前往中國洛陽白馬寺學習,此後成為唐密第八代傳人,又回日本創立了佛教真言宗,一輩子不僅促進了日本對於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也為後代瞭解漢唐文學史提供了重要資料,而這麼一個人對於《楞嚴經》是非常推崇的。

就算是不懂佛法的人看來,它也確實是哲學思想的集大成,之於人生有啟迪作用,如佛告阿難那一句:

“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就是勸告做人做事不要總是嘴上說得好聽,行動上卻完全不相符,嘴上說要做一個好人,實際上卻容易被誘惑,勸告眾生要理論與實踐達到統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