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十年後如何唐明皇坑死一連串名將!

別人也就坑死一個名將,唐明皇(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中坑死一串,最令人費解的是,唐明皇很清楚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可還是把自己坑了。

《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讓很多觀眾見識到唐明皇的才幹以及晚年的昏庸。劇中故事之後的10年,安史之亂爆發。

長安十二時辰十年後如何唐明皇坑死一連串名將!

《長安十二時辰》的唐明皇

安祿山能起兵叛亂,唐明皇要負很大責任,藩鎮的自主性很強,可他讓安路上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的節度使。這個時代的唐朝,中央軍戰鬥力比不上邊軍,但是良將很多,如果唐明皇能用好這些良將,至少不至於守不住首都長安。可是一串良將,硬是被他坑死,使得叛軍長驅直入,唐朝中央政府被迫逃到四川去。

封常清和高仙芝

封常清是當時的名將,用兵才能高超,年輕時就讓名將高仙芝讚歎,曾隨高仙芝擊敗小勃律國,又獨立率軍擊敗大勃律國,戰功赫赫。

安史之亂,封常清挺身而出,在洛陽募兵六萬,無奈兵員素質不高,遠不及久經沙場的邊軍,首戰失敗後,封常清率軍與高仙芝會合,堅守潼關。

高仙芝同樣是唐朝名將,曾擊敗吐蕃,擊敗小勃律國、滅石國。此時被唐明皇緊急派去對付安祿山叛軍。

兩位名將審時度勢,帶兵堅守潼關擋住叛軍主力,正好為郭子儀與李光弼等名將率軍打擊河北的叛軍創造時機。

但是,唐明皇的智商已經下線,聽說封常清戰敗,不考慮他的軍隊大部分是匆匆招募的新兵,把封常清的官爵削去,命令他以無官職的身份在軍中效力。

而宦官監軍邊令誠與高仙芝有矛盾,於是回長安向唐明皇誣告高仙芝和封常清盲目撤退和貪汙糧餉。唐明皇居然就信了,下旨給邊令誠,命令他到軍中處死兩位名將。

邊令誠回到軍中,不由分說就處死封常清。大概忌憚高仙芝善戰的名聲,帶100陌刀手去斬高仙芝。

長安十二時辰十年後如何唐明皇坑死一連串名將!

高仙芝畫像

高仙芝感到委屈,辯解說:敵強我弱,撤退是權宜之計,更沒有貪汙。然後對將士們說:如果覺得我有罪,就說我有罪,如果覺得我冤枉,就高呼冤枉。結果眾將士皆高呼冤枉。

(《舊唐書》:令誠以陌刀百人自從,曰:’大夫亦有命。”仙芝遽下,曰:“我退,罪也,死不敢辭。然以我為盜頡資糧,誣也。”……又顧麾下曰:“我募若輩,本欲破賊取重賞,而賊勢方銳,故遷延至此,亦以固關也。我有罪,若輩可言;不爾,當呼枉。”軍中鹹呼曰:“枉!”)

結果,邊令誠依然命令處死高仙芝。

唐明皇偏聽偏信,草率下令,就葬送了兩員大將。

哥舒翰

哥舒翰是唐朝名將,屢次把吐蕃軍隊打得大敗。《哥舒歌》讚美的就是這員大將。

封常清和高仙芝被處死後,被唐明皇派去指揮潼關的唐軍。哥舒翰和判斷和高仙芝一樣,就是潼關的軍隊必須堅守。

此時,郭子儀、李光弼和張巡等眾將在其它方向上又接連獲勝,如果安祿山撐不住了主動後撤,潼關的唐軍再出擊,可獲大勝。

可是唐明皇又開始犯渾了,他嚴令哥舒翰必須立刻出擊,哥舒翰害怕也被斬首,只得違反戰爭規律出擊,果然兵敗,還被俘虜。

長安十二時辰十年後如何唐明皇坑死一連串名將!

哥舒翰紀功碑

潼關失守,長安動搖,唐明皇只得從長安逃跑,逃到四川去。

王忠嗣

王忠嗣是曾提拔哥舒翰的名將,也曾多次立下戰功,唐明皇親自稱讚他是良將。然而卻因為奸相李林甫的小報告要處死他,幸虧哥舒翰苦苦求情才被免了死罪,但被貶為漢陽太守。王忠嗣為此鬱鬱寡歡,安史之亂之前去世。如果唐明皇不因為聽信讒言幾乎將他處死,或許他不會這麼早去世,說不定能帶兵擊敗安祿山。

(《長安十二時辰》裡為他的女兒王韞秀安排了一句臺詞,大意是王忠嗣是愚忠,遲早被奸人陷害,和人物生平是相符的。)

長安十二時辰十年後如何唐明皇坑死一連串名將!

王韞秀的劇照

洞察秋毫

唐明皇並非不識賢臣良將。開元盛世他勵精圖治,提拔任用了很多人才。後來安史之亂逃到四川避難,他曾與給事中裴士淹談論朝臣。點評各個宰相。

比如他兒子唐肅宗重用的房琯,他說此人平定不了叛亂,後來的歷史果然證明此人志大才疏,被罷免。

至於唐明皇不喜歡的姚崇,他稱讚此人很有才能,如果姚崇還活著,平叛戰爭早打贏了。

然後有點評了很多宰相,都很有道理。

至於禍亂朝綱,為安史之亂種下禍根的李林甫,唐明皇一針見血地指出此人妒賢嫉能,無人能比。

相比大家和裴士淹想得一樣,既然陛下看得這麼清楚,為何任用奸臣,包括比李林甫更壞的楊國忠,反而罷免賢臣甚至處死賢臣?唐明皇默然不語。

長安十二時辰十年後如何唐明皇坑死一連串名將!

(《舊唐書·李林甫傳》:帝之幸蜀也,給事中裴士淹以辯學得幸。……及房琯為將,帝曰:“此非破賊才也。若姚元崇在,賊不足滅。”……因歷評十餘人,皆當。至林甫,曰:“是子妒賢疾能,舉無比者。”士淹因曰:“陛下誠知之,何任之久邪?”帝默不應。)

所以,唐明皇在心知肚明的情況下,依然坑死一串名將,在古今中外,也是一段奇聞了。

閱讀更多軍事內容,請關注? 近衛步兵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