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這首詞,看似讚美曾經的君王,其實是在暗指這個人

辛棄疾這首詞,看似讚美曾經的君王,其實是在罵當今皇帝不如豬狗

1204年,六十五歲的辛棄疾登上了鎮江北固亭,憑欄北望,心潮起伏。遠方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中原故土。那曾多少次闖入夢境的三萬裡黃河、五千仞華山都在哪裡呀?故鄉那五嶽之尊的泰嶽,盈盈碧波的大明湖,又在何方啊?是我國土,亦非我所有。它們淪喪異族已經七十多年了。腳下的鎮江曾是三國東吳舊都。當年,十九歲的孫權統領萬軍,不懼強敵。與蜀、魏鼎足而立,雄踞東南。今天,站在這亭樓眺望,抬眼風煙茫茫,俯瞰長江滾滾。再看自己,滿頭銀髮,形容受損。

辛棄疾這首詞,看似讚美曾經的君王,其實是在暗指這個人

二十歲從敵佔區起義歸回南宋,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為畢生所求,卻是屢遭打壓,半生閒賦,“可憐白髮生”的悲憤無奈誰人能懂?如今,自己雖然“廉頗老矣”,但仍有“男兒至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而朝廷卻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自己的一腔熱血無處拋灑。想到此,他禁不住百感交集,淚溼雙眸,一字一句地吟誦出: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江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陵懷古》

辛棄疾這首詞,看似讚美曾經的君王,其實是在暗指這個人

京口就是今天的鎮江。這是一首登臨懷古之作。讚美孫權為天下英雄,實際是對胸無大志、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諷刺和鞭撻。全詞五十六字,上下兩片,上片寫登臨,下片是懷古。三問三答,完整連貫,互相呼應。

第一問一答。

開篇發問:哪裡去看中原呢?站在北固亭,急於看的就是中原大地。為什麼這麼關心中原呢?因為眷戀中原,因為中原已經落入敵手。一種愛國之情,復興之願瞬間表露。縱然眼前的北固樓風光秀美,詞人卻無心欣賞,他在心念中原,心念國家,至於為什麼中原尚在敵手,下面會含蓄帶出。

辛棄疾這首詞,看似讚美曾經的君王,其實是在暗指這個人

第二問二答。

到底有多少國家興亡的大事呢?“悠悠”既是回顧千古興亡之事,對英雄往矣的感慨,又有無盡愁思似滔滔江水,永無止息之憤懣,即時間漫漫和思緒綿綿之意。多少大事,多少人物都已過去,只有不盡的長江滾滾東流。移用了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是寫自己流離潦倒的悽苦,辛棄疾是話國家統一的願望,意境更深。

辛棄疾這首詞,看似讚美曾經的君王,其實是在暗指這個人

第三問三答。

先渲染孫權的英雄往事。當然未及弱冠的孫權繼承父兄基業,發憤圖強,銳意進取。平定江東各方勢力,二十七歲“赤壁之戰”以少勝多,大敗曹操,穩定了政權,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少年有為,功高蓋世,這不就是英雄嗎?但是,詞人為了強調再次發問:“天下英雄誰敵手”?

《三國志》中記載:曹操曾對劉備說:“天下英雄為使君與操耳”,就是說天下的英雄就他曹操和劉備。但詞人卻把曹操和劉備拉來站臺,來當配角,為的就是襯托孫權。孫權的“坐斷東南”與南宋政府又是多麼相似啊,詞人熱情歌頌不懼強敵的孫權,不就是在敲打軟弱無能的南宋朝廷嗎?

辛棄疾這首詞,看似讚美曾經的君王,其實是在暗指這個人

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再做了補充,做了肯定,孫權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建安十八年,曹操四十萬大軍壓境東吳。孫權派七萬水軍應敵,雙方僵持一個多月。曹操見東吳軍隊營盤齊整,佇列有序,不禁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曹操攻打荊州時,當時劉表已死,劉表的兒子——荊州牧劉琮不戰而降,拱手交出政權,這讓曹操很是蔑視,把他比作了豬狗;而對與自己頑強抵抗的宿敵孫權卻讚賞有加。一褒一貶,愛憎分明。借古喻今,透過對有遠大抱負的孫權的讚頌,表達了自己抗金復國的政治主張,抨擊了昏聵怯懦、毫無氣節的南宋朝廷。

凡是讀過《三國志》的人都知道曹操的這句話,都知道“生子當如孫仲謀”的下面就是“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不言自明,無需多說。這“若豚犬耳”不就是以皇帝趙括為首的主和派嗎?

辛棄疾這首詞,看似讚美曾經的君王,其實是在暗指這個人

1206年,辛棄疾任鎮江太守,寫了這首略帶傷感,卻也氣概昂揚的《南鄉子》。這次也是辛棄疾最後出現在南宋的政治舞臺上。三年以後,在“殺賊!殺賊!殺賊!”的喊聲中,六十八歲的辛棄疾憂憤離世,收復中原的夢想終未實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