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喜歡變成深愛,一定是有前提

從喜歡變成深愛,一定是有前提

哲學上表明物質的發展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喜歡到深愛是一個感情由淺到深的過度,由此,喜歡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發展成深愛。

喜歡一個人更多的是對方的某一處外在恰好吸引了自己,或許當他出現不足的時候,你會因為期望值的落差而選擇離開對方;

愛一個人則是即便看到了對方的不足,也依舊選擇繼續相濡以沫。

從喜歡到深愛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世界上多的是有緣無分的感情,所以,如果想要實現這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就需要經歷這些前提條件:

從喜歡變成深愛,一定是有前提

一、喜歡一個人往往是始於顏值

生活中存在這樣一個現象:當朋友圈的內容都是關於風景或是吃喝玩樂時,我們只會大致瀏覽一下,便不會有多餘的動作。

而當一個人發了自己的自拍照後,點贊評論的人數就會成倍增加,因為相比較風景而言,一個人的臉往往能夠吸引我們更多的注意力。

在生物學中,一個美麗的五官也是“優秀基因”的代名詞,例如相比較平平無奇的臉部特徵而言,一張巴掌小臉、杏仁圓眼更能從視覺上刺激我們的神經。

“以貌取人”雖然聽起來是一個膚淺的詞語,但是它卻是一個人對於美好事物所表現出來的本能反應。

人與人在沒認識之間是平行宇宙的兩條平行線,彼此不瞭解對方,沒有任何交點,雙方第一次見面,視覺會傳達關於對方的整體資訊,透過相貌、舉止來判斷對方是不是適合自己。

“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一個人擁有對方感興趣的外在條件,接下來的才華人品才會向對方展示的空間。

陳果說:“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先了解五官,才能再瞭解三觀。

從喜歡變成深愛,一定是有前提

二、“靈魂共鳴”是喜歡逐漸升華的保障

所謂“靈魂共鳴”則意味著雙方看待世界的角度相同,不會因為一個問題而產生太大分歧,也不用擔心自己說的話得不到迴應。

徐志摩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雖然林徽因自始至終都不曾給過徐志摩希望,但是對於徐志摩而言,林徽因的才情學識正是自己所渴求的靈魂伴侶。

因此,即便是對方從來都沒有考慮過自己,在徐志摩的心裡,林徽因一直是他心裡無法逾越的白月光。

托馬斯·摩爾曾說:“一個靈魂伴侶,就是一個我們感到自身與之深深聯絡在一起的人,好像彼此的溝通和交流不是出於凡人的刻意努力,而是憑藉神的導引。”

你忙的時候,我不去打擾;我忙的時候,你也會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情;而當我們都有空閒時間的時候,我們湊在一起聊著今天發生了那些愉快的事情。

高質量的愛情,就是兩個獨立的靈魂之間的共鳴,是雙方哪怕不說話也不會感覺到尷尬,是不用擔心自己的話題得不到迴應。

從喜歡變成深愛,一定是有前提

三、喜歡具有廣泛性,深愛具有不可替代性

喜歡一個人的開始會有很多種因素,例如顏值,例如符合自己心意的穿著,例如那天對方恰巧唱了一首很好聽的歌,這些都可以成為喜歡的前提。

然而,愛一個人從來都不是因為對方長得好看,衣品好,聲音好聽,愛一個人是因為經過了長時間的陪伴,自己的生活已經習慣了對方的存在,心裡都是對方的身影,少一分都不行。

情感導師塗磊曾說:“喜歡一個人,喜歡是可以變成愛的,但如果你一旦愛了就說不出喜歡。喜歡是不排他的,而愛一定是排他的。喜歡與責任無關,愛一定要負責任。”

你會喜歡很多衣服的款式,但是你試來試去才發現,能夠真正貼合你身體的衣服,有且僅有一件。

喜歡是多層次的,而愛是深層次的,因為外在而喜歡,因為內在而深愛。

楊瀾在《世界很大,幸好有你》這本書裡說道:“我們本是獨立自由的個體,如果不是因為相愛,就不會也不必在一起。”

從喜歡到深愛一定會經歷時間的考驗,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從開始走到最後,因此,喜歡具有廣泛性,而深愛具有不可替代性,愛是此生唯一。

從喜歡變成深愛,一定是有前提

感情發展的不同層次,一定伴隨著內心的變化,例如變得包容,變得認真,變得負責,深愛是任何感情都無法替代的。

喜歡一個人是感情的起點,愛一個人是感情的終點,有始有終的感情才能叫做圓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