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20年代,羅素和愛因斯坦先後訪華,對中國人的看法截然不同

上個世紀的中國,清政府末期的統治政策阻礙了中國的發展,使中國陷入了水深火熱的狀態之中,這個時候其實外人所處的視角更能看到中國的真相,在上個世紀20年代的時候,大哲學家羅素和科學家愛因斯坦曾分別來到過中國,對中國的評價卻截然相反。

上個世紀20年代的時候,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時候曾經先後邀請過羅素與愛因斯坦。

上世紀20年代,羅素和愛因斯坦先後訪華,對中國人的看法截然不同

1920年羅素剛剛結束了蘇聯的訪問就受到了北京大學的邀請,而當時羅素研讀過許多中國的古文,對中國特別的感興趣所以也想借此機會來到中國進一步瞭解中國的文化。

10月12日羅素終於抵達了中國,但是當時卻沒有人歡迎羅素,這讓他感到非常的不安和焦躁,事實上大家並不是不歡迎羅素而是記錯了時間,當中方知道羅素已經來了之後,立馬為他打理好了一切,對待她就像對待外賓一樣,這讓羅素感到非常的意外。

上世紀20年代,羅素和愛因斯坦先後訪華,對中國人的看法截然不同

隨後幾天羅素的待遇彷彿就像當紅的明星一樣,一直有不少的學者去向他請教問題,官方或者名流組織的宴會都會邀請羅素,大家都使用著英語和羅素流暢的交流這讓羅素倍感意外和感動以至於他之後評價的時候都說“之前我一直都不知道,一個有教養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教養的人。”

在那場宴會上羅素髮表了自己的演講,在演講上說他勸中國要保留國粹,也因為這句話他受到了魯迅的弟弟周樹人的炮轟,周作人批判他“羅素來到中國第一場演講就是勸說中國人保住國粹但是我卻不能同意他這樣的觀點,因為他們不太明白中國的內情。”然而現在再回頭看羅素當時的那場演講,羅素說的十分有道理。

周作人說的也不是不對因為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注重國粹並不能救國,中國當時是要注重發展,羅素後來總共在中國待了一年的時間,在他回國之後他是這麼評價中國的“中國發展的落後在於中國的文化中缺失科學的這一方面,但是在藝術文學和利益風俗等方面中國是完全不落後西方的甚至比他們還要好。”

上世紀20年代,羅素和愛因斯坦先後訪華,對中國人的看法截然不同

愛因斯坦訪華是在1920年的時候,也是受到了北大教授蔡元培的邀請,雙方也談好了報酬愛因斯坦決定在12月的時候訪華,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到12月30日的時候,愛因斯坦才從日本來到了上海,他也收到了和羅素一樣的熱情款待可是愛因斯坦卻僅僅停留了2天就乘船前往了新加坡並沒有按照原計劃去北京講學。

蔡元培在北京等了許久也沒有等到愛因斯坦的到來,就寫了一封信件問候,愛因斯坦則在之後的回信中寫到“上海有一個教授聲稱受到了蔡元培的委託提出了違約的要求,所以便直接離開了中國,如今看了蔡元培的親筆信才知道原來這是誤會。“

愛因斯言為什麼會毀約其實和他之後在日記中所寫到的私密文字也有一些關係,他在私人筆記中寫道“中國人吃飯時不是坐在凳子上,而是像歐洲人在叢林裡解手時那樣蹲著。”除此之外他還認為中國、日本和印度人在智力上對比歐洲人都有著天然的不足。

雖然當時的中國發展上確實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但是這樣評價中國未免也有一些太過片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