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中項羽沒殺劉邦,並不是因為待客禮儀,而是他真沒有想到

眾所周知,項羽本來可以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卻最終放棄了這個機會,才為自己的失敗埋下了種子。

那麼為什麼不殺劉邦呢?

歷史已經過幾千年,我們不禁還在討論這個問題。正常來說,放在那個年代,應該果斷殺掉劉邦,才是事情合情合理的發展,如果不殺反而不正常。有人說項羽幼稚想不到這些,有的人說剛愎自用,有的人也說道他是動了婦人之心可憐劉邦。根據當時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都認為應該殺掉劉邦。

鴻門宴中項羽沒殺劉邦,並不是因為待客禮儀,而是他真沒有想到

為什麼我會內心會鼓勵殺之,而沒有慶幸沒有殺呢。因為自古以來無論從史書還是影視劇中,暗算賓客和背信棄義,為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態度成為了中國史上經常發生的事情。所以我們都會認為殺掉是理所應當。比如春秋時期,公子光宴請堂兄吳王僚,並在宴會上將其刺殺,因此當上了國君,之後變成了赫赫有名的吳王闔閭。並在刺殺結束後,並沒有任何羞愧之心,反而心情舒暢愉悅。也沒有因此遭到世人的唾棄,最終還受世人擁戴。

鴻門宴中項羽沒殺劉邦,並不是因為待客禮儀,而是他真沒有想到

在西方的古代史中,有‘’賓客權力‘’的說法,就是說,如果受邀來宴會的是敵人,也不能在宴會上出現什麼意外,還要以禮相待,不能加害對方。當然不是說西方就沒有發生過宴會殺賓客的事情,只是這是情況非常少罷了。如果做了這種殘害賓客的事情,會遭到後世人唾棄,不會得到民心,就是手下的人也會離他而去。在莎士比亞的《麥克白》中,就講述了鄧肯王被麥克白邀請後殺掉,之後麥克白有著很深的負罪感。可能有人會說,歷史和文學不能放在一起比較,但是創造文學最根本的基礎,就是根據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價值觀。

鴻門宴中項羽沒殺劉邦,並不是因為待客禮儀,而是他真沒有想到

那麼分析一下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呢,既然他不存在‘’賓客權力‘’,性格也不是婦人之仁的人,也不會擔心後世人對他的評價,那麼只有一個原因是,他不想當皇帝。

在秦漢轉變的時期,恰好是中國歷史上分封制轉變為郡縣制的過度時期。秦朝統一了六國,開始實行郡縣制,但是統一後的秦國是個短命的秦國,郡縣制還沒有完全實行,國家就滅亡了。秦國滅亡後,歷史就會出現一個選擇,是實行原來的分封制,還是繼續推行秦國的郡縣制。

劉邦則是主張繼續推進郡縣制的實施,但是項羽主張實施分封制,倆人的政治觀點是不同的。其中有兩點可以體現出來,一個是滅掉秦朝後,項羽開始分封天下,自己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第二點是楚漢的爭霸,是劉邦先挑起來的事端,項羽只是被動接受,當時劉邦雖然沒有項羽強大,但是劉邦的志向在於更長遠的謀劃,項羽卻沒有主動反擊,可以看出他並沒有想取天下的打算。

鴻門宴中項羽沒殺劉邦,並不是因為待客禮儀,而是他真沒有想到

在當時,主要想推行分封制的只是極少數的人,大部分人還是主張郡縣制。雖然歷史上沒有詳細記載兩個陣營中,有多少人推行郡縣制。但是兩個陣營的謀士大部分主張郡縣制,比如楚之範曾,陳平,漢之蕭何等等。

範曾就曾經說過‘’豎子不可教也!‘’,他在這裡就是指項羽冥頑不化,不聽自己的言論。而他要給項羽灌輸的就是郡縣制的思想,讓項羽無法接受,所以最終才離去。但是他並沒有像陳平一樣投靠劉邦。陳平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因為他知道了項羽並沒有野心,只是想做一個霸王,不想統一天下,為了施展自己才華,才會投靠劉邦的。

所以項羽因為自己的性格和決策,失去了越來越多的人支援,也慢慢把天下拱手讓給了劉邦。項羽在鴻門宴上本身就無意殺掉劉邦,因為不想統一天下,他想讓劉邦封建一方,只要把他安置在漢中的位置,然後把關中封給秦國的降將,便可以抵擋劉邦進入關中,保護住他盟主的地位。

鴻門宴中項羽沒殺劉邦,並不是因為待客禮儀,而是他真沒有想到

但是項羽並沒有很好地分析出當前的局勢,也有點高看自己了。他沒有好的血統和威望來使子民臣服,也沒有強大的實力來制定天下的計劃。所以分封制實行不到半年,齊國貴族田榮,對分封制不滿意,便趕走了齊王並取代了地位。這一下擾亂了項羽的秩序,之後劉邦派出韓信取得關中,便開始了楚漢之爭。歷經5年的爭鬥,最終以項羽烏江自刎而結束。

關注我,不迷路,帶你瞭解更多歷史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