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家的兒女》不如改名《喬家的兒》?反正正午也不喜歡女的

《喬家的兒女》在萬眾矚目中開播,在《掃黑風暴》的強勢來襲之下,還能爭得一定的熱度,實屬不易。近幾年家庭劇不少,精品卻越來越稀有,這部來自正午陽光的新作能否重現“前輩”《父母愛情》的口碑,自然備受期待。

《喬家的兒女》不如改名《喬家的兒》?反正正午也不喜歡女的

不得不說,這部劇開頭幾集展現的年代感,確實給觀眾提供了不錯的體驗。張開宙似乎格外會拍孩子戲,少年時代的喬家兄妹展示了各自動人之處,也在開播之初贏得了好評,但隨著劇情的推進,一些不同的聲音也逐漸顯現,不乏觀眾表示,這部劇越來越狗血。次元君追到現在,也看得一腦袋問號,這部劇名叫《喬家的兒女》,真的不如改個名字就叫“喬家的兒”,反正主創團隊也不喜歡女的。

《喬家的兒女》不如改名《喬家的兒》?反正正午也不喜歡女的

正午和“厭女”這兩個標籤同時出現的頻率,可謂是越來越高,在對《喬家的兒女》這部劇的討論中,創作團隊對女性的惡意到了幾乎無法掩蓋的程度:“偷”稿件的女記者,後來成為了“好吃懶做”錙銖必較的喬家大嫂(初代),自私刻薄的惡婆婆、戀愛腦的四美、非主流未婚先孕小太妹,一個又一個的女性角色失去了她們的鮮活,毫無必要的刻板印象充斥全劇。

《喬家的兒女》不如改名《喬家的兒》?反正正午也不喜歡女的

觀眾和創作團隊關於角色的第一波衝突出在葉小朗這個角色上,也就是那位“偷”稿件的女記者。劇中葉小朗出身貧苦農村家庭,父母重男輕女,她透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畢業後成為記者,工作上有衝勁,鉚著一股勁兒擺脫原生家庭,這樣一位帶著獨立、自主標籤的女性角色,是我們身邊最常見的優秀姐妹,因此觀眾也很樂見。

《喬家的兒女》不如改名《喬家的兒》?反正正午也不喜歡女的

誰知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劇情接踵而至:就是這個有事業心的女記者,居然偷了電視臺記者的稿件(基礎的職業道德呢?);也是這個窮苦出身的孩子,居然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自私任性。平心而論,次元君並不討厭“自私”的女性角色,很多時候,女性就是吃虧在無法心安理得“佔便宜”,彷彿受了一點優待,就是十惡不赦的道德瑕疵。

《喬家的兒女》不如改名《喬家的兒》?反正正午也不喜歡女的

葉小朗的窮苦家庭、上進心、擺脫原生家庭的決心,和率真灑脫,似乎只是為了配得上喬一成,成為男方感情中的“重要一課”,從理解家人之愛到理解男女之愛;她的“自私”、“任性”,又只是為了給喬一成下一任妻子“騰地方”,當然還得展開一場符合男權道德標準的雌性競賽。這段婚姻的失敗是必然的,否則男人怎麼成長?結合正午陽光多部劇集中的角色就不難發現,這很符合他們一以貫之的“填房”文化,前妻不發神經,怎麼顯得繼室溫良恭儉讓?

看到這裡,次元君只想說一句:女性的艱苦掙扎,從來都不是為了配得起男人。

《喬家的兒女》不如改名《喬家的兒》?反正正午也不喜歡女的

《喬家的兒女》的編劇未夕,也是同名小說原作者,恰好也是之前大受讚揚的扶貧題材電視劇《山海情》的編劇之一——近幾年電視熒幕上最勵志的女性角色水花(熱依扎飾演),就是出自這部劇,也出自正午陽光。

但是,有了這樣一個角色,就代表主創們不厭女嗎?請大家想一想,水花之所以會被稱讚,不是因為她恰好遵從了正午陽光劇集一貫從男權角度出發的價值觀嗎?如果水花換成任何一個為生活離開了殘障丈夫的女人,是否還被正面塑造甚至讚揚,恐怕也是未知數。

《喬家的兒女》不如改名《喬家的兒》?反正正午也不喜歡女的

正午陽光的劇情,不是不喜歡“女”,相反,他們很喜歡,但這裡的“女”到底是被當做一個完完整整的人,還是被當做歸附於男權道德的掛件呢?正如在上野千鶴子在《厭女》中所闡述的:“男人雖描寫女人,但其實是在饒舌地談他們自己。”她還提到,水田宗子在《逃往女人與逃離女人》一文中寫到的男性文學中的“女人”帶有引號,正是因為此處“並非是真實的女人,而是作為戀物癖符號的女人”,簡而言之就是符合男性凝視的女性形象,不止是外貌層面,也涵蓋個性特質。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何正午陽光劇作中的女性角色,會如此令人不適。

除了對女性角色的塑造偏頗外,《喬家的兒女》在劇情層面,也遠遠不如《父母愛情》和《都挺好》流暢自然。最近一段時間裡,相信大家沒少看到喬家的兒女們接二連三結婚、離婚的熱搜。↓↓↓

《喬家的兒女》不如改名《喬家的兒》?反正正午也不喜歡女的

這樣的劇情設定不僅狗血,還失去了最初幾集飽受讚譽的質感。在這部劇中,服、化、道年代感十足(尤其是小時候的戲份),但偏偏時代烙印在人物成年後變得微乎其微,既沒有展現《大江大河》中大時代對人的作用,也沒有《父母愛情》中歲月變遷的留痕,只是“雞毛蒜皮”和一成不變的人物性格,人物命運彷彿和時代再無牽連。

《喬家的兒女》不如改名《喬家的兒》?反正正午也不喜歡女的

編劇未夕說:“雖是一地雞毛,卻是人間真實。”次元君想說一句,不管劇情是不是在現實中真實發生過,都不應忽視藝術加工的力量,主創有義務為觀眾提供一個完整的、邏輯性強的故事,而不是街頭巷尾一段生活八卦,和把“希望”“光明”等字眼掛在觀眾頭上當一根誘人的“胡蘿蔔”。觀眾不是“驢”,觀眾有眼色。看到現在,次元君只覺得,在濫俗的家庭生活矛盾衝突堆砌裡,正午陽光正在綁架觀眾的情緒。

這部劇在衝突和反轉上極下功夫,姐弟戀、戀母情結、戀父情結、“扶弟魔”、惡婆婆、出軌、車禍、“喜當爹”,幾乎是把觀眾熟知吸引眼球的狗血橋段來了個串燒,但僅僅停留在標籤層面。就好比一鍋燴菜,端上來時,這是白菜,那是土豆,這是豬肉,那是蓮藕,但沒有經過融合、調理,僅僅是一鍋食材。再豐富的元素,沒有合理的劇情作為支撐,和八卦事件又有什麼區別?

好在觀眾習慣了掛著張開宙三個字的電視劇高開低走,算不得意外。只是在仍然對正午陽光抱有那麼一絲期待的情況下,想勸一句:與其天天開啟“熱搜觀劇”模式,倒不如認真思考一下什麼才是真正鮮活的女性角色,以及如何再現真正動人的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