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沒事,毀掉的是豆瓣!

地球沒事,毀掉的是豆瓣!

春節沒來得及給《流浪地球》捧場,翻了翻豆瓣先出戲了,熱評之中大量5星和1星評論黑白對峙,涇渭分明,外加各種高階懟,看起來真是比正片還過癮。

這種爭執甚至演化為電影之外的情緒對立。

正方:

1、中國首部硬科幻,大劉作品登上大銀幕,再怎麼也要支援;

2、架構、氣勢、格局全有了;

3、終於輪到我們仰望星空了,

4、特效和場景值回票款;

反方:

1、硬拉概念,不會講故事;

2、剪接粗糙,跳躍,齣戲;

3、細節不周,邏輯性差;

4、似曾相識的同款鏡頭太多了;

如此兩級分化的口碑,可謂《戰狼2》之後所僅見,我沒看過此片,無權發表意見,有爭論說明有熱度,但把豆瓣當痰盂真的好嗎?

豆瓣電影之於使用者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我覺得以前的阿北找到了兩個。

第一,幫助大家發現視野之外的佳片。

全世界每年生產的電影不計其數,美國有IMDb和爛蕃茄,中國有豆瓣,解決的是選擇困難問題,但《流浪地球》的兩極分化說明,別人眼裡的神作,未必是你的菜。

這種群體排斥一直存在,豆瓣和IMDb雙料冠軍《肖申克的救贖》是電影圈的圖騰,在諾蘭最火的時候,《蝙蝠俠·黑暗騎士》一度登頂成功,但死忠馬上行動起來,把《肖申克的救贖》送回寶座。

即使這樣的曠世經典,一樣有人覺得“不喜歡,不好看,沒感覺”,而且認同者不少,還有人覺得“它一直都是最被高估的電影”。

第二,避免踩雷。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先不談《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這種極品,以幾年前全明星陣容的《天機·富春山居圖》為例,便可看出豆瓣式嬉笑怒罵的價值,2。9的評分居然有19%的人打出五星,但評價套路是這樣的,你感受一下。

地球沒事,毀掉的是豆瓣!

這些年來,豆瓣對於產品理念說了很多,有時卻不免自相矛盾。

阿北說豆瓣沒有專家評委,所以對付水軍主要是依賴加權演算法。如今的電影營銷有三個關鍵階段:正式上映前,會有大量小號預熱;上映後熱度暴增,但有了真實口碑;院線過檔後,歲月開始考驗藝術成色。

豆瓣在三個階段都是透過重度使用者的加權與流量對抗,這個策略被阿北討巧的稱為“一億人的大眾評審團”,其實效果不好。

以豆瓣最熱的《肖申克救贖》為例,大約有130萬人參與評分,數量上未必可以匹敵網紅明星的粉絲,假如後者都來為愛豆電影打高分,算不算“大眾評審團”?劉慈欣這些年也形成了一定的粉絲群體,作品搬上大銀幕走向世界,是很多中國人期望的盛事,但豆瓣網友“守夜小豬”曝光,自己因為給《流浪地球》打了1星差評,差不多每兩分鐘就收到一條辱罵私信,假如大劉粉和科幻迷這麼衝動,我覺得與躥到虎撲的梅格妮也沒什麼區別了。

所謂“一粉頂十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今天的豆瓣四面向隅,到處都是不可觸碰的銅牆鐵壁,獨立、公正、客觀的價值判斷已沒有多少迴旋空間。

豆瓣既不能做繁榮中國電影產業的絆腳石,又不能公然與群眾喜聞樂見的潮流對抗,更不敢在電影粉絲化、Ip化的今天叫板群體情緒。

權威媒體指控豆瓣“傷害電影產業”,友商斥責小圈子文化“固步自封、狂噴新人”,大V攻擊豆瓣“存在隱秘的鄙視鏈”,其實也是豆瓣自己貽人口實。

沒幹爹也沒太多商業化企圖的豆瓣要在貓眼、淘票票的夾擊中生存,要頂住大眾潮流和粉絲文化的衝擊,必須發展出獨特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可以理解為引導公眾保持基本的藝術判斷力。

《流浪地球》的豆瓣評分滑落到8。2,淘票票和貓眼分別是9。3和9。4,保持這一分之差可能比支援中國首部硬科幻更有意義。

當然,前提是豆瓣有自己的審美獨特性。

這已經越來越難了,春節我翻出豆瓣電影Top250排名第32位的《十二怒漢》,發現爭議並不比《戰狼2》或《流浪地球》少,比如這條熱評。

地球沒事,毀掉的是豆瓣!

為什麼如此經典的電影會有人吐槽?還列出“模凌兩可的推測”和“交叉質詢沒有做好”的罪狀,可能是因為影片缺乏傳統意義上的大結局,就是“真相只有一個,犯人就是你”的柯南式高潮。

電影主線很簡單,一個18歲少年被控殺人,證據充分,12名陪審員被召集起來決定他的命運,大家只是走走過場,只有8號陪審員不斷提出合理質疑,經過一個半小時的唇槍舌劍,每個參與者都經歷了一場靈魂洗禮。

我猜,很多人期望故事延伸到找出兇手這一步,而不是“簡單的判決無罪”,這個願望其實頗有道理,因為看起來無辜的孩子也有可能確實是罪犯,1996年的《一級恐懼》就反用了這個梗,但如果故事是這個走向,那麼大機率就成了本格推理,外加包青天式的洗冤,任何稱職的編劇都能做好。

《十二怒漢》的導演西德尼·呂美特只想表達一個疑罪從無、程序正義的理念,非要讓他從頭到尾講透這個故事,完成邏輯閉環,本片的水準反而要降低好幾個Level。

從評分來看,《十二怒漢》在豆瓣和淘票票同為9。4分,在貓眼是9。1分,豆瓣式審美已經談不上有什麼獨特性。

此外,喜歡教育人的豆瓣也沒有改善所謂“庸眾審美”,只剩下文青化的優越,產品調性與吵架成癮的社群並無二致。

以科幻片鼻祖《2001太空漫遊》來說,豆瓣8。7分勉強擠入Top250榜單,庫布里克的這部電影也是較早的高概念電影之一,將近150分鐘的鴻篇鉅製有88分鐘沒有對白,加上特效鏡頭只有200多個,所以並不適合娛樂觀賞,普通觀眾覺得“節奏緩慢,不知所云”並不奇怪。

豆瓣庫粉為此做了什麼呢?大部分迴應毫無建設性,而且充滿挑釁的意味。

1、要求至少看三遍才有發言權,否則閉嘴;

2、舉世公認的經典,你看不懂說明“沒審美是絕症”;

3、學《紅樓夢》的索隱派和《左傳》給經典做解析,多少有點幫助,但骨子裡透著不屑和傲嬌;

詹姆斯·卡梅隆確實說過他不喜歡《2001太空漫遊》了,因為這部電影“沒有太多情感衝擊”,這隻能說是文人相輕或一家之言,對一般觀眾並無參考價值。

庫布里克的正確開啟方式是什麼?

不是先啃《2001太空漫遊》這個硬核桃,而是要從《閃靈》、《全金屬外殼》、《發條橙子》、《奇愛博士》、《光榮之路》甚至《斯巴達克斯》開始,瞭解一下這位導演是如何把不同題材都玩得駕輕就熟,如果有條件,最好先看《巴里·林登》,這部電影不僅有完整的人物和故事,還有甩我們熟悉的國師審美幾條街的視覺語言。

其實豆瓣早就病了,病因是消費文化的評價體系越來越趨同,未來之路越走越窄,要麼變成中庸的大眾平臺,要麼變得越加犀利,去討好小眾文青,沒有第三條道路。

大家爭相拖著豆瓣朝完全相反的方向疾馳,而且全都大義凜然。我覺得吧,真要再來幾部《流浪地球》和《戰狼2》,豆瓣不被五馬分屍才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