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帝生父奕譞,一生謹慎小心,卻為何因為一棵銀杏樹得罪了慈禧

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雖然“無顯著之失德”但卻“屢現微行”的同治皇帝駕崩於養心殿,宣告了咸豐皇帝一脈絕嗣。同治皇帝無後嗣承繼皇權,兩宮皇太后為保證自己的權力地位,確保對晚清政權的繼續把控,以“兄終弟及”的皇位傳承方式,選擇了道光帝第七子——醇親王奕譞事實上的嫡長子愛新覺羅·載湉,“繼文宗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

性格本就“勤勉恭敬、謹慎小心”的醇親王奕譞,得知自己的兒子被選中為皇位繼承人,能夠出現“倉猝昏迷,罔知所措”的惶恐表現,也屬情理之中。其實,醇親王奕譞的惶恐表現,並非全系秉性使然,還有著其他客觀原因。

光緒帝生父奕譞,一生謹慎小心,卻為何因為一棵銀杏樹得罪了慈禧

1、醇親王奕譞的嫡福晉葉赫那拉氏,即為慈禧太后的親妹妹。有了這層關係,奕譞對於慈禧太后“嗜權如命、行事專斷”的本性有了更為深刻的瞭解。為了能夠將光緒皇帝徹底掌握在自己手中,慈禧太后會不會藉故除掉自己,還是一個未知數。

2、正如光緒皇帝登基後,醇親王奕譞向兩宮皇太后提出的“辭職”奏請所言,“唯有哀懇矜全,許乞骸骨,為天地容一虛糜爵位之人,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鈍無才之子”,醇親王奕譞雖然愚鈍,但其對於當下的朝廷局勢有著極為理性的分析。身份尷尬的奕譞,即使不被慈禧太后清算也會被諸多敵對勢力攻擊,以致落得悲涼下場。想要活命,他只能做一個“閒王”。

3、更重要的是,載湉雖然被推上了皇位,但晚清政權的真正話事人是慈禧太后。此時的醇親王奕譞被扣上類似“太上皇”的身份後,無疑對慈禧太后是一種巨大的威脅的挑戰。所以,他必須表現出誠惶誠恐、謹慎小心的一面,以打消慈禧太后對自己的猜忌之心。

光緒帝生父奕譞,一生謹慎小心,卻為何因為一棵銀杏樹得罪了慈禧

從“醇親王”榮升為“皇帝生父”以後,奕譞對兩宮皇太后時時、處處謙恭有禮、謹慎小心。光緒十二年,剛滿46歲的醇親王奕譞再次向慈禧太后請辭,並以一句“臣愚以為諸事當先請懿旨,再於皇帝前奏聞”,既讓慈禧太后同意了奏請,還對其更為信任和賞識。

光緒十六年,51歲的醇親王奕譞病逝於府邸,結束了自己戰戰兢兢、恭謹小心的一生。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親臨視疾”、“皇帝本生考”的稱號賜予、“諡號為賢、配享太廟”的巨大榮寵,也明確宣告了醇親王奕譞的善終。

可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病逝已經7年的醇親王奕譞卻因為自己墳前的一顆白果樹,也就是銀杏樹惹怒了慈禧太后,差點落得像多爾袞一樣的下場。

光緒帝生父奕譞,一生謹慎小心,卻為何因為一棵銀杏樹得罪了慈禧

《方家園雜詠紀事》記載了光緒二十三年,時任內務府大臣英年向慈禧太后的一份奏請:

醇王園寢有古白果樹一株,高十餘丈,樹蔭數畝,形如翠蓋,罩在墓上,按地理有帝陵之象。而且白果的白字,加於王字之上,明明是個皇字,於皇家本支不利,請旨速伐此樹。

就因為埋葬王爺的地方,有一個年代久遠的銀杏樹,犯了“王上加白即為皇”的忌諱,就因為手下臣屬一句“於皇家本支不利”,就讓慈禧太后大為震怒,命其“速伐此樹,不必告他(光緒皇帝)”。

對於這件事的真實性,曾經擔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的翁同龢,在其所著日記——《翁同龢日記》中也有過相關說明:

醇王園寢有銀杏一株,金元時物,似二十三年四月廿三事,懿旨鋸去。

既然這件事確實發生過,那麼就有兩個較為明顯的疑問出現:

1、醇親王奕譞的兒子,已經成為光緒皇帝,還需要避諱“王上加白”的迷信說法嗎?

2、伐掉這棵銀杏樹的目的,在於消除其對“皇家本支不利”的負面影響,這對光緒皇帝而言是有好處的。既然如此,還需要刻意避開光緒皇帝嗎?

生前謹小慎微,對她不敢有絲毫冒犯的醇親王奕譞,是沒有可能惹怒慈禧太后的;那棵帶有“王上加白”迷信含義的銀杏樹,即使果真會影響“皇家本支”,卻也因為載湉的繼位失去了實際意義。所以,這棵銀杏樹只是慈禧太后“借題發揮”的物件,真正惹怒她的人,正是拼命阻攔“伐樹懿旨”的光緒皇帝。

光緒二十三年,已經“親政”整整10年的光緒皇帝,身邊圍繞著一大群致力於“求變圖強、推行新政”的“改革派”,對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守舊派”造成了巨大威脅和挑戰。對待銳意變法,試圖擺脫自己控制的光緒皇帝,慈禧太后自然不會放任不管,於是透過一棵銀杏樹對光緒皇帝的刻意敲打大戲上演了。

慈禧太后的“伐樹懿旨”釋出後,光緒皇帝匆匆趕至醇王園寢,卻只見“樹身倒臥,樹根周圍現十餘丈深池,用千餘袋石灰沃水灌其根,以防復生”。雖已親政,卻始終被慈禧太后“訓政”控制的光緒皇帝,也只能“默然無語,步行環繞墓三週,頓足拭淚而歸”。

一棵銀杏樹,竟也能成為慈禧太后找到維護權威、穩固地位的有效工具,由此可見,慈禧太后能被後世評價為“政治手腕堪稱幹練、平衡之術登峰造極”,並非虛言。

參考文獻:《清實錄·列傳八·諸王七》、《翁同龢日記》、《方家園雜詠紀事》、《清代野史大觀》、《清稗類鈔·宮闈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