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筆下不僅有《茶館》,更有他熱愛著的北京的一切

51年前的8月24日,著名作家老舍逝世。

說起老舍,人們總會將他的名字與北京聯絡在一起。

老舍的筆下不僅有《茶館》,更有他熱愛著的北京的一切

老舍

他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他的文學創作也都圍繞著他熱愛的北京展開。他以其充滿濃郁老北京地域生活風光、世態民情的筆觸,創造出了具有“京味”特色的文學作品。

老舍筆下北京的景

朱自清曾說:“寫景是老舍先生的拿手戲,差不多都好。”

老舍曾在多部作品中提到過小羊圈衚衕,他出生在這裡,一直生活到14歲。如今,他曾住過的小院還在,但他出生時的房子早已沒了蹤跡。後來,小羊圈衚衕因為名字不雅,改為“小楊家衚衕”。

老舍的筆下不僅有《茶館》,更有他熱愛著的北京的一切

老舍在《四世同堂》裡曾這樣詳細地描寫小羊圈衚衕:

說不定,這個地方在當初或者真是個羊圈,因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衚衕那樣直直的,或略微有一兩個彎兒,而是頗像一個葫蘆。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蘆嘴和脖子,很細很長,而且很髒。葫蘆的嘴是那麼窄小,人們若不留心細找,或向郵差打聽,便很容易忽略過去。進了葫蘆脖子,看見了牆根堆著的垃圾,你才敢放膽往裡面走,像哥倫布看到海上漂浮著的東西才敢向前進那樣。走了幾十步,忽然眼一明,你看見了葫蘆的胸:一個東西有四十步、南北有三十步的圓圈,中間有兩棵大槐樹,四周有六七家人家。再往前走,又是一個小巷———葫蘆的腰。穿過‘腰’又是一塊空地,比‘胸’大著兩倍,這便是葫蘆的‘肚’了。‘胸’和‘肚’大概就是羊圈吧!

無獨有偶,話劇《龍鬚溝》更直接以北京的真實地名“龍鬚溝”為題目和故事背景,反映“龍鬚溝”從臭水溝到人間天堂的變遷過程;《趙子曰》則以舊鼓樓大街為故事的主要發生地點;《離婚》是以磚塔衚衕為故事背景。

老舍的筆下不僅有《茶館》,更有他熱愛著的北京的一切

小楊家衚衕原名小羊圈衚衕,老舍出生在此地並度過了童年時光

老舍的作品中曾寫到過240多個北京地名:龍鬚溝、北海、淨業湖、後海、中央公園、太廟、景山、小羊圈衚衕、大院衚衕、磚塔衚衕、兵馬司衚衕、豐盛衚衕、堂子衚衕、板子衚衕、舊鼓樓大街、護國寺街、土城、西安門大街、南苑、北長街、毛家灣、定侯衚衕、東交民巷等等,這些都是在現實中的北京城真實存在的,他飽含感情地勾畫著北京的每一個角落,總讓人倍感親切。

老舍筆下的北京人

老舍先生本人總謙遜的自稱為“普通的老百姓”。是的,他總是善於描繪城市中貧民的生活和命運。

老舍出身滿族,但年少時家境貧寒,與那些貧苦同胞的境遇相似,關注他們的遭遇,便是源於其內心感情迸發的本能。

老舍的筆下不僅有《茶館》,更有他熱愛著的北京的一切

老舍(左一)在看完話劇《茶館》彩排後,同導演、演員等談對演出的意見

如同眾所周知的《茶館》中出現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是老舍對底層人民的同情與讚美,也是對民族資本家和沒落貴族的同情和批判。

從張子曰、老張到駱駝祥子、虎妞,從茶館的茶客再到龍鬚溝的市民,老舍和他們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過著艱難而有滋味的北京生活。這一個個的鮮活人物,構成了如同人像展覽式的“浮世繪”。

老舍筆下的北京話

老舍先生是個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管是底層的勞動人民,還是沒落的貴族、資本家,無一例外的都說著一口北京方言。

老舍的筆下不僅有《茶館》,更有他熱愛著的北京的一切

《四世同堂》劇照

比如,在《四世同堂》中的:她笑了一下:“那敢情好!”這裡的“敢情”指的是發現了原來沒有發現的情況。

不僅如此,《四世同堂》裡還出現過的北京方言有:敗火、病包兒、不得勁兒、迷糊、悶在罐裡、擰咕、熱心腸兒、勢利眼、消停、禁不起、指仗、今兒個、明兒、下半天、老年間、嚼穀、咂摸、照應,等等。

用京味語言描述的北京人與北京城,是老舍先生的文學作品中的一大特色,他的筆下不僅演繹著老北京的大街、衚衕中社會低層人們的悲歡離合,更是一幅幅生動的老北京絢麗的風俗畫卷。

(責編:李兆年)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本文出自趣頭條作者BeijingCom,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