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麻喇姑一年洗一次澡,還會喝下洗澡水,為何康熙還是離不開她

引言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作為古代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畫上了中國2000年封建歷史的最後篇章,而也是在這樣一個男權社會的背景下,清朝卻誕生過兩位傳奇女性,她們分別是孝莊皇太后與慈禧太后,不過對於這二人,後世的評價卻尤為極端,一個為流芳百世,而另一個則為遺臭萬年。

事實上孝莊皇太后與慈禧太后之間有著相似的經歷,她們都輔佐自己的兒子上位。孝莊的兒子順治皇帝在6歲上位,23歲時駕崩,而慈禧的孩子也是在6歲上位,於19歲駕崩。

蘇麻喇姑一年洗一次澡,還會喝下洗澡水,為何康熙還是離不開她

但孝莊與慈禧兩人之間的不同是,孝莊有大智慧和大胸懷,而慈禧顯然更具野心。

比如當年在康熙掌權之後,孝莊心甘情願地退居幕後,這也為康熙開創大清盛世打好了基礎和做好了後備支援。

但慈禧顯然更迷戀權力,因此在皇上上位之後,她並不是像孝莊一樣退局幕後,反而垂簾聽政,並開啟自己48年的專政生涯,所以即便光緒帝是萬人之上的皇帝,卻也如同傀儡一般要受慈禧的掌控,而後大清也是在慈禧手中滅亡。

蘇麻喇姑一年洗一次澡,還會喝下洗澡水,為何康熙還是離不開她

可不得不承認,這兩個生於大清朝的女人的確都夠聰明,只不過她們一個挽救了大清,另外一個則毀滅了大清。除了這兩個女人以外,在清朝還有另外一個傳奇女性,她的名字也如雷貫耳,她就是康熙的啟蒙老師蘇麻喇姑。

據歷史記載蘇麻喇姑共經歷五朝皇帝,而她本是清宮的一位侍女,當年隨孝莊一同入宮後伺候主子生活。雖然說蘇麻喇姑的地位並不高,而且沒什麼背景,但她卻能夠得到歷朝皇帝和皇室的敬重,蘇麻喇姑在宮中共生活80年之久,在她去世之後當朝皇帝演予以厚葬。

蘇麻喇姑一年洗一次澡,還會喝下洗澡水,為何康熙還是離不開她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女性的地位極其卑微,但蘇麻喇姑卻能夠得到如此高級別待遇足以證實她的不一般。

事實上蘇麻喇姑的一生的確非常傳奇,而她後來所擁有的一切也都是應得的功勞。其實在蘇麻喇姑與孝莊剛剛入宮之時,她們都對滿文和滿語不瞭解,但好在二人頭腦機靈,沒過多久她們就學會了這其中的門道。不僅如此,蘇麻喇姑還心靈手巧,手工活做得尤為出色,並憑藉著自己的精良手藝改良了清朝的服飾。

而後皇太極去世,順治皇帝6歲繼位,自此以後,31歲的孝莊就是過起了守寡的生活。雖然說自己的兒子做了皇上,但實際上那時候朝中的大權卻是掌握在多爾袞手中,所以甚至想要統一天下就需要有母親的支援,但奈何當時她們母子二人一個月只能見一面,如此一來蘇麻喇姑就充當起她們母子間的聯絡人。

蘇麻喇姑一年洗一次澡,還會喝下洗澡水,為何康熙還是離不開她

可要知道蘇麻喇姑的工作並不只是傳話那麼簡單,此工作危險係數極高,若出現任何紕漏和疏忽,不僅她自己性命不保,而且還會牽連到順治皇帝與孝莊太后,也正因為如此,蘇麻喇姑身上擔負著重大責任,但好在她把這項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

而到了康熙年間,由於康熙皇帝年幼時曾染上天花病,所以在被送出宮治療的那段日子,康熙帝的生活都是由蘇麻喇姑全權照顧的。那時候蘇麻喇姑每天需要騎馬往返,依照孝莊的囑咐給康熙治療天花病,得益於蘇麻喇姑精心的照顧,康熙不僅大病痊癒,而且還學習到不少知識。

蘇麻喇姑一年洗一次澡,還會喝下洗澡水,為何康熙還是離不開她

而對於與自己朝夕相處多年的蘇麻喇姑,孝莊也從未將她當作侍女,而是視為親姐妹一般,兩人共同經歷了爾虞我詐的後宮生活,在孝莊去世之前,她還把自己的曾孫子交給她最信任的這個女人撫養。

然而孝莊的選擇並沒有錯,蘇麻喇姑不僅不負眾望把胤裪培養得十分優秀,而且也未參與九子奪嫡之爭,所以沒有遭受牽連。等到蘇麻喇姑晚年時期,由於自己身患大病,所以當時胤裪和妻子也不分日夜的守在她身邊,由於那時候康熙還在塞外遠征,當她得知了蘇麻喇姑有重病後擔心不已,考慮到自己不能輕易趕回去,便下令讓人為蘇麻喇姑送去草藥。

蘇麻喇姑一年洗一次澡,還會喝下洗澡水,為何康熙還是離不開她

一生善良聰慧的蘇麻喇姑九旬高齡才喜喪離世,在她去世之後,康熙也為其舉辦了隆重的葬禮,而這個女人一生未嫁,將自己的所有寶貴的時間都留給了大清朝。

此外在蘇麻喇姑身上還有一個神奇的事,那就是據說她一年只洗一次澡,而且每次洗完澡還要喝掉洗澡水,可即便如此康熙不僅不嫌棄她,還每天都離不開她,這又是為何呢?

事實上這是因為蘇麻喇姑一向吃齋唸佛,信奉佛教的四大皆空,主張不帶走任何資源。所以在她看來,洗澡就是對水資源的浪費,因此為節約用水,蘇麻喇姑只有在每年的最後一天才會洗澡,而且洗澡的用水量很少,為了不浪費任何一滴水,在洗澡過後她還會將自己的洗澡水全部喝下。

結語

康熙對此更是心知肚明,而且由於她們二人之間有過相依為命的經歷。所以康熙不僅不嫌棄蘇麻喇姑,還發自內心地將她當作親人一般對待。由此可見,這個被孝莊和康熙一生善待的女子的確值得。

參考資料:《有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