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己求榮的徐有貞,與英宗相得益彰未維持多久,便被驅逐出朝!

于謙被害時,英宗還對於謙的功勞念念不忘,只因徐有貞的一句“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此語道出了徐有貞的心境,為了功名而不惜殘害忠良。正是這句話,堅定了英宗誅殺于謙的決心。可以說,徐有貞是間接殺死於謙的主謀。這樣一個見風使舵的人,他在皇權下的境遇又是如何呢?徐有貞,初名珵,字元玉,吳人。宣德八年進士,授為編修。徐有貞在入仕之初,還是較為順利的,但好景不長。

為己求榮的徐有貞,與英宗相得益彰未維持多久,便被驅逐出朝!

議南遷屢不得重用

徐珵“為人短小精悍,多智數,喜功名。”他不屑以文名,講求有用之學,寒窗苦讀的目的是行王道,而不僅僅作為謀取生計的一種雕蟲小技。徐珵追求的多為經世實用之學,他一心想要建功立業,所以他在政治舞臺上難免有些急躁。便於正統七年上疏陳兵政五事,帝稱善卻不用。至正統十二年升為侍講,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一介儒生憂國憂民的情懷,而此時徐珵的仕途較為平坦。

英宗被俘後,諸臣議論對策時,當即被于謙等人呵斥,沮喪害怕的徐珵,不敢復言。當時情形之下,南遷會使人心渙散,則天下必會陷入大亂,後果不堪設想。最終這場關於是否南遷的爭論,以于謙為首的抗戰派的勝利告終。徐珵的南遷之議,代表了投降派的觀點。當時許多富家大戶為了保命,紛紛南逃。早在英宗被俘之前,徐珵已將家人遣散回南方老家。這關乎國家存亡、社稷興衰的大事,徐珵僅憑占卜將之視如兒戲,危言聳聽,蠱惑人心。為時人譏笑,景帝也對其心存芥蒂。

為己求榮的徐有貞,與英宗相得益彰未維持多久,便被驅逐出朝!

自然不會放心任用他,所以很長時間沒有得到重用。失落之中,激發了他進取功名的急躁情緒,不斷尋求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而當時人才進用多倚仗于謙,徐珵便囑託于謙的門人為自己遊說。于謙向景帝推薦徐珵,而景帝因為他的南遷之議,沒有任用他。而徐珵以為于謙沒有舉薦自己,遂深怨于謙。陳循勸他更名,於是他改名為徐有貞。

果然更名不久,便升為右諭德。當時黃河屢屢興患,以前治理黃河的官員皆無功而返。廷臣共舉徐有貞,於是擢為左僉都御史前往治理水患。徐有貞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提出三策,至七年秋,水患悉平。徐有貞因治水有功,進左副都御使。徐有貞實踐了“經世致用”思想,一展自己的才能,經世功績也被後人推許稱道。改名之後,消除了舊名的惡劣影響,加上治理黃河卓有成效,徐有貞逐漸嶄露頭角,仕途生活逐漸轉入正軌。

為己求榮的徐有貞,與英宗相得益彰未維持多久,便被驅逐出朝!

積極參與奪門之變

“治國平天下”是儒生的最高理想追求,徐有貞亦對此孜孜以求。本來徐有貞的仕途生活已經轉入正軌,但是他卻並不滿足,成為帝王師,建立更大的功業,才是他的追求。景泰八年,景帝不豫,石亨、張軏等人密謀要迎立上皇,於是稟告太常卿許彬。許彬卻極力推薦徐有貞,徐有貞聽聞大喜,積極進行迎立英宗復辟的活動。

徐有貞在英宗奪門之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只是他對這次事變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即便要冒殺頭的風險,徐有貞等人也萬死不辭,這是為何?首先,因為景泰帝在對於英宗的安置以及立儲等問題上,使深受儒家大義的文臣儒生不能滿意,失去了部分人心。面對景泰帝對講師的戲謔,徐有貞不禁對景泰帝大失所望,產生了牴觸、厭惡的情緒。另外,景泰帝在位時,自己的才能卻不能盡情發揮,且多年受到壓制。

為己求榮的徐有貞,與英宗相得益彰未維持多久,便被驅逐出朝!

所以他與景泰帝之間有著極大的矛盾。再者,假若英宗復辟能夠歸位,徐有貞等人都成了有功之臣,自會成為英宗新朝的恩寵新貴。徐有貞對於帝王師十分崇敬,這樣他成為帝王師便指日可待了。所以,徐有貞在復辟之中,如此積極和活躍,他是在進行一次博弈。而這次孤注一擲,恰如其所願,令他的人生徹底改變。在英宗復辟之後,因為擁立有功,即日命有貞入內閣,參與機務,後又加兵部尚書。

為己求榮的徐有貞,與英宗相得益彰未維持多久,便被驅逐出朝!

最後

不久,英宗封其為武功伯兼華蓋殿大學士,賜號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以文臣封伯,在明代是極少見的。徐有貞的政治生涯達到了頂峰。他曾作詩表達自己和英宗的情投意合:“君馬黃我馬蒼,馬色蒼黃尚相近。況君與我同心腸,文韜武略兩相長。世間將相不足當,別君去時各飛揚。我講上書謁明光,請纓往系樓蘭王。歸當共君佐天子,相與白首無相忘。”足見當時徐有貞在政治上的得意之態。只不過徐有貞與英宗之間相得益彰並未維持多久,便被驅逐出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