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臣于謙:一生清廉公正,挽救了大明朝,最終卻被皇帝處死

“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明史

這是明史中對於鎮國名臣于謙的評價,提到于謙這個名字,我們往往想到的是目前相聲界的泰斗于謙老師。然而歷史上也曾有一位與岳飛比肩的名臣于謙。他曾經力挽狂瀾,將整個大明朝的歷史延續了200年。

一代名臣于謙:一生清廉公正,挽救了大明朝,最終卻被皇帝處死

土木之變,力挽狂瀾

于謙一生最大的貢獻在於他挽救了即將崩潰的大明朝。在土木之變前,蒙古等少數民族被明朝歷代君主按在地上摩擦。但是有句老話說“富不過三代”,明英宗稱帝之後特別聽信宦官王振的讒言。

王振不光把整個官場被擾亂得烏煙瘴氣,甚至還教唆年輕氣盛的明英宗御駕親征抵禦來犯的蒙古。年少的

皇帝一意孤行

,攜帶著文武百官和近二十萬明軍

精銳

前去

抵禦外敵

,儘管當時明朝武官名將

數不勝數

,但是小皇帝的昏庸指揮之下,

明軍迎來了建國之後最大的失敗,史稱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文武百官損失嚴重,明軍二十多萬精銳

死傷殆盡

,大明帝國最精銳、配備最先進火器的京師三大營也

毀於一旦

,總計傷亡近30萬。

聽到訊息的北京城亂作一團,

群龍無首

之下由郕王(後為明代宗)將剩餘的官員集中在朝堂上商量對策。朝堂之上群龍無首,甚至

賴以生存

的二十萬精銳明軍都抵擋不了蒙古的攻勢。

大部分官員認為大勢已去,勸郕王效仿南宋遷都,避其鋒芒。

一代名臣于謙:一生清廉公正,挽救了大明朝,最終卻被皇帝處死

國家危急存亡時刻於謙

挺身而出

,當面批判那些打退堂鼓的官員,效仿南宋的後果

以史為鑑

。于謙正義凜然的身影和愛國熱情得到了愛國官員與郕王的支援。在於謙的帶領下,明朝決定死守都城,從此之後仍然攻守易形。但在於謙死之前,蒙古再也沒有大規模戰勝過明軍。

文武雙全,輔佐朝綱

土木之變,英宗被俘,

朝中不可一日無君,于謙主動找到郕王希望他可以登上皇位穩定民心。在於謙的再三勸說之下,郕王終於肯答應。

于謙在郕王即位代宗那天找到郕王,為郕王分析當下局勢說盡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十分堅定對成郕王許諾要包攬軍隊之事,直言如果沒有成效,大可以治他的罪。郕王剛剛即位正是用人之際,加上于謙的赤膽忠心深深打動了這個剛即位的皇帝。代宗皇帝細細地聽完于謙的建議,再三地思索之後同意了于謙的所有請求。

代宗登上皇位沒多久,也先挾持著英宗再次朝明朝攻來,明朝內部卻是

今時不同往日

。在於謙的指揮下,明朝軍隊放棄了固守的思路,二十二萬明軍擺開陣勢要與蒙古軍決一死戰。于謙親自督戰,更是下令戰場叛逃者,

殺無赦

!將士們知道

背水一戰

,軍紀更加嚴明,氣勢更加強盛。

一代名臣于謙:一生清廉公正,挽救了大明朝,最終卻被皇帝處死

也先的部隊看到

嚴陣以待

的明軍有些沒底氣,觀察了幾天之後準備和談,商量著用英宗皇帝換取黃金和絲織品以萬萬計。

結果遭到明代宗一口否決,也先決定另闢蹊徑

也先的手下觀察之後告訴也先德勝門的防守力量相較空虛,也先決定偷襲派出部隊偷襲明軍的德勝門,庚申也先部隊突襲德勝門卻發現中了于謙的圈套。也先的兩位弟弟暴斃當場,惱羞成怒的也先轉而展開大規模的進攻,但是進展頗為不順。

也先一看打又打不過,和談也和談不了,後路還要被斷。只能帶著英宗皇帝

倉皇逃走

代宗皇帝見此要為于謙進官加爵,但于謙表示國家社稷被外敵侵襲,實在沒臉接受賞賜。

一代名臣于謙:一生清廉公正,挽救了大明朝,最終卻被皇帝處死

沒有了外患,明朝國力也是

越發強盛

。也先見此擔心被打擊報復,多次派遣使者提議將英宗皇帝送還講和。但

代宗皇帝擔心英宗回朝之後自己的皇位不保。

于謙再三地解釋,並且保證如果英宗有什麼想法,他定當與代宗統一戰線。在於謙的安撫下,代宗終於同意將英宗接回。先後派遣了李實、楊善前往,終於把太上皇接了回來,這是于謙的功勞。

代宗在即位之後,對於謙事情無論大小悉已諮之,于謙奏請的事情代宗沒有不聽從的。

尤其在任用人才的時候,一定會在私底下詢問于謙。代宗十分了解于謙。于謙

舉賢不避親

,也不忌諱那人是否與自己有過恩怨,只要

有能力即可

,但是這樣推舉人才的方式也為于謙招來了許多嫉恨。

性格剛強,慘淡收場

過剛者易折,善柔者不敗。

”于謙因為能力過人卻又太過氣盛,瞧不起那些懦弱無能的人。那些能力不夠得不到晉升的官員都十分討厭他。不光如此,于謙推舉人才的時候大公無私,無論你是功臣的後代或是皇親國戚,只要你沒有能力就不會讓你身居高位。

一代名臣于謙:一生清廉公正,挽救了大明朝,最終卻被皇帝處死

于謙被人指責太過專權,六部的事情都需要向他奏請,彷彿他一個人就是內閣。因此各個部門的御史都心生怨念,多次上奏彈劾于謙。好在代宗知道于謙的初心並非干擾朝政,因而無視了所有的彈劾並加以重用。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就這樣整個朝廷內部的官員分為了兩類。有實力的官員支援于謙以他為首,剩下一大批官員都因為各種原因紛紛記恨鋒芒畢露的于謙。

天有不測風雲,1457年代宗病重,明英宗在多人的推舉之下又坐回了皇位。于謙背後最大的靠山倒了,一心為國的于謙還沒意識到自己的結局即將來臨。

明英宗復辟之後收到大量的彈劾于謙的奏摺,再加上手下的大臣大多都與于謙有仇。雖然英宗明白于謙功大於過、罪不至死,但是為了收買人心、穩住朝政。

他還是下令將於謙處死,罪名冠以謀反。

一代名臣于謙:一生清廉公正,挽救了大明朝,最終卻被皇帝處死

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處死在自己曾經拼死守護的城門前。

“粉身碎骨全不顧,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死後沒過幾年,誣陷他的奸黨

東窗事發

,于謙才得以沉冤昭雪。

為官清廉、公正

于謙一生將

清廉公正

演繹得

淋漓盡致

。于謙在科舉之時就因為不願意歌頌吹捧監考而被惡意評低分,即使這樣他也成功

考中進士

在王振掌控內閣的時候,整個朝廷內部烏煙瘴氣,腐敗奢侈之風橫流。但于謙卻“

出淤泥而不染”,

曾有人勸導他

識時務者為俊傑,

但于謙表示自己

兩袖清風,

也不想透過阿諛奉承的方式來升官發財。

一代名臣于謙:一生清廉公正,挽救了大明朝,最終卻被皇帝處死

于謙提拔的官員曾經向代宗推舉于謙的兒子,但是于謙明確對代宗表示自己的功勞不應該隨便就讓自己的兒子濫領,于謙覺得自己孩子的能力尚不能爬上高位。

自從土木之變以後,于謙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長期在奔波工作的他積勞成疾,代宗皇帝連忙派太監去看望這位勞苦功高的大臣。太監回去稟報了于謙的身體狀況之後還特意向皇帝描述了于謙清貧的生活。

明代宗心疼之餘趕忙下詔賞賜物件,所賜的東西中甚至包括了醋菜等生活必需品。聽說竹子的汁液對於謙的病有幫助,更是親自跑到萬歲山取竹汁給於謙。

于謙死後,奉命抄家的大臣發現于謙家中甚至多餘的錢財都沒有。反而儲存最嚴密的是代宗賞賜給他蟒袍與佩劍。

一代名臣于謙:一生清廉公正,挽救了大明朝,最終卻被皇帝處死

于謙的清廉,興安曾說:“

彼日夜分國憂,不問家產,即彼去,令朝廷何處更得此人

小結

“自古忠臣無好死,自古忠誠難善終”,翻開史書我們會發現這些捨生取義、忠心耿耿的忠臣往往最後會落得一個讓人唏噓不已的結局。

我們應該以史為鑑,正所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忠臣良將雖然沒有一個好的結局,但是歷史會記住他們,他們也註定會流芳百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