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明朝衰亡的開始

土木堡之變,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9月1日)第四次明英宗北伐時,朱祁鎮因情報失靈兵敗瓦剌的事變。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和王振親率二十萬大軍出征,計劃從大同北上,與瓦剌在明朝邊境決戰。明軍剛到達大同就接獲太監郭敬的密報,得知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立即從大同班師東返,計劃從居庸關回京。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襲擊,先有吳克忠部後拒被殲滅,後朱勇率領大軍約四、五萬人,在鷂兒嶺慘敗全軍覆沒。餘下部隊移師於土木堡被瓦剌襲擊,明軍戰敗,傷亡過半,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大臣戰死。

其實明朝從建國之初的軍事實力就非常強,現有徐達常遇春可以憑藉騎兵部隊正面與蒙古騎兵交戰,後有朱棣朱瞻基御駕親征,擊潰瓦剌韃靼等部落,封狼居胥,橫刀立馬,可以說是自開國以來,明朝的軍事實力一直是頂峰狀態。但是朱瞻基雖然是個不錯的皇帝,培養出來的兒子真的不怎麼樣,寵信太監王振,這也是明朝冒出的第一個知名太監,但不是最後一個知名太監。

當時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張太后病逝,元老三楊或死或貶,王振更加擅作威福,無所忌憚,竟盜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內臣干預朝政所立之鐵碑。從此,大權獨攬,廣植私黨,使其侄王山為錦衣衛指揮,王林為錦衣衛僉事,其黨羽個個升官進祿,飛黃騰達。他又排斥異己,陷害忠良。

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準備親征。兵部尚書鄺野和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吏部尚書王直率群臣上疏勸諫,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執意親征。

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鈺據守北京,然後和王振率官員100多人,帶領5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護駕從徵。

失敗的過程史書多有描述就不必細說了,但是這裡提一嘴,還得感謝護衛將軍樊忠,兵敗之時沒忘了一錘子把這個大太監給拍死。我們今天主要聊的就是這件事給整個明朝帶來的影響。

首先:軍事實力大打折扣就不必說了,五十多萬人全軍覆沒,這可是從開國之初就建立起來的一支支有著悠久歷史的精銳部隊,正是憑藉這強大的軍事力量,歷代皇帝才得以天子守國門,一次次驅逐遊牧民族的侵襲。但是自此之後,連保衛北京的基礎力量都沒有了,只能調集各地的屯田軍備倭軍來保衛國都,雖然明朝的後期也湧現出來戚家軍關寧鐵騎等一流軍隊,但是在規模上始終不能恢復到開始的地步。

其次帶來了政權上的混亂,在此之前的明朝,雖然有靖康之役,但是政權更迭的前後,都沒有出現昏君,朝堂上還算清明,前有三楊後有于謙,但是隨著英總被俘,明朝就出現了兩個皇帝,代宗雖然不是本意想做皇帝,但是終究也是被大家推上了皇帝的寶座,而這個位子,坐上去了再想讓出來可就不容易了,隨著也先把明英宗放了回來,就位日後的奪門之變埋下了伏筆,可以說從此以後的明朝歷代君主就沒有幾個能拿得出手的了,個個都是不務正業,也導致了宦官干政,內閣混亂等種種亂象。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心態問題,以前對待遊牧民族一直是處於優勢一方,向來都是你來我就打,不僅打,還要連你老巢都端了,而從這以後,就只能處於防守態勢,變成了畏懼。

所以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從這時開始,明朝對於邊境的掌控遠不如之前,國內也處於巨大震盪,從此以後明朝就一步步的走向了衰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