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的簽訂,與北宋滅亡有沒有必然的聯絡呢

《澶淵之盟》的簽訂是北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隨著《澶淵之盟》的簽訂,北宋和遼國進入了長達一個世紀的“和平時期”。

可就在《澶淵之盟》簽訂多年後的1127年,金軍攻陷北宋首都開封,擄走了宋徽宗和宋欽宗,造就了中國歷史上極其悲慘的國恥——靖康之恥。當時的人們怎麼也想不到,文化氣息富足的宋朝竟然會在一夜之間被北方的金國攻陷首都。

說到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出現的原因,歷史學界列出了多種觀點。有的說法認為,宋徽宗的昏庸統治激起了國內的民變,宋徽宗和蔡京是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有的說法認為,北宋的三冗問題——冗官冗兵和冗費是造成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還有的說法認為,北宋滅亡之前簽訂的《澶淵之盟》讓宋朝進一步重文輕武,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那麼,《澶淵之盟》的簽訂和北宋滅亡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絡呢?

《澶淵之盟》的簽訂,與北宋滅亡有沒有必然的聯絡呢

上圖_ 澶淵之盟

第一,《澶淵之盟》的簽訂讓北宋徹底無法收回燕雲十六州,這就為北宋的滅亡埋下了敵國長驅南下攻陷首都的伏筆。

自安祿山起兵叛亂之後,燕雲十六州所在的河北地區就開始脫離中央政府管轄。安史之亂結束後,河北地區名義上歸中央管理,實際上仍然自成一派。即便唐憲宗削藩打壓藩鎮,也無法剪除“河朔三鎮”的獨立性。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建立後晉政權。燕雲十六州當中的幽州一度被後晉軍隊收復。沙陀人石敬瑭建立後梁政權後,又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從此,燕雲十六州長期被遼國、金國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佔領,直至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北伐,才重新從元朝手中光復燕雲十六州。

《澶淵之盟》的簽訂,與北宋滅亡有沒有必然的聯絡呢

上圖_ 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其既是中原王朝的農業保護區,也是抵禦北方民族南下的重要屏障。北宋葉隆禮在《契丹國志》一書中就曾提到過: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燕雲十六州的軍事價值在於:在古代戰爭中,遊牧民族的騎兵對中原王朝的步兵具有絕對的優勢,在軍事地理上,長城對於遊牧民族的騎兵南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屏障作用。

緊挨著長城沿線的燕雲十六州,以其堅固的城池和巍峨險峻的山脈與橫貫交錯的大河構成了又一條戰略防線,它是長城防線的依託,和長城防線構成了唇亡齒寒,相互支援的關係。對於遊牧民族而言,其一旦把燕雲十六州控制在手裡,其將對中原王朝構成直接的軍事威脅。

《澶淵之盟》的簽訂,與北宋滅亡有沒有必然的聯絡呢

上圖_ 遼 北宋 西夏形勢圖

況且,遼國已經不是一個純遊牧性質的國家,而是一個帶有中央集權性質的,兼具遊牧和農業兩種經濟體制的國家,其軍事實力比匈奴、東突厥等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強大很多。一旦控制燕雲十六州,遼國就能直接威脅宋朝的北方地區。所以,從宋朝建立前的後周世宗柴榮,再到宋朝建立後的趙匡胤、趙光義兩位皇帝,都夢想著收復燕雲十六州。

但由於趙光義北伐指揮存在極其嚴重的失誤,導致宋軍本可以勝利的北伐功敗垂成。到了宋真宗時期,遼軍大舉南下,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勸說下御駕親征。最終,雙方代表達成共識,簽訂了並非屈辱性質的,帶有停戰協定性質的條約《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簽訂,與北宋滅亡有沒有必然的聯絡呢

上圖_ 趙光義(939年-997年),即宋太宗

對於當時的宋朝而言,《澶淵之盟》的簽訂是積極意義更多的,他讓宋朝和遼朝開放貿易,對於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意義重大。但是,由於宋朝簽訂《澶淵之盟》,等於直接認可遼國對燕雲十六州的合法佔領,導致宋朝收回燕雲十六州徹底無望,一旦遼國撕毀《澶淵之盟》大舉南下,或其他和遼國性質相似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大舉南下進攻宋朝首都開封,宋朝將無力抵擋。金軍大舉南下,一舉攻陷宋朝首都開封就是《澶淵之盟》隱患爆發的直接證明。

《澶淵之盟》的簽訂,與北宋滅亡有沒有必然的聯絡呢

上圖_ 北宋東京(開封)平面圖

第二,《澶淵之盟》確實對宋朝軍隊建設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但這種消極影響和北宋滅亡並無直接關聯。在宋神宗和宋哲宗時期,由於王安石變法加強宋朝的軍備建設,宋朝還取得了熙河開邊等軍事上的勝利。

《澶淵之盟》簽訂後,宋朝高層以為“天下和平”,在神宗後期和仁宗時期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軍備建設,導致了宋軍在和西夏的戰爭中連戰連敗。宋神宗登基後致力於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現實,隨即重用王安石等官員主持變法。

宋神宗是北宋後期大有作為的皇帝,在宋神宗的支援下,王安石等變法派官員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涵蓋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方面,在軍事方面,王安石變法讓宋朝軍事煥然一新,其出臺的《保甲法》《裁兵法》《將兵法》和《保馬法》從多個層面對宋朝軍事進行改革。

《澶淵之盟》的簽訂,與北宋滅亡有沒有必然的聯絡呢

上圖_ 王安石(1021年-1086年)

比如,《保甲法》公佈後,宋朝將鄉村農戶組織起來,10家組為一保,農戶家有2個青壯年的,抽1個青壯年參與軍事訓練,這等於給宋朝儲備了強大的後備兵員和民兵組織。等到岳飛指揮的宋軍連續組織北伐的時候,這些民兵組織就能武裝起來,配合岳飛的宋軍抗擊金軍進攻。

《裁兵法》整頓禁軍和各州府的地方部隊,將50歲以上計程車兵全部退役,提高士兵戰鬥力。

《將兵法》的出臺提高了改變了兵將分離的局面,提高了戰鬥力。《保馬法》的出臺類似於漢武帝時期的馬政,對加強宋軍騎兵的建設意義重大。

王安石和宋神宗的改革讓宋軍面貌煥然一新,宋軍在西夏方向一改往日消極防禦的行動,向西夏展開全面進攻,雙方互有勝負。1093年,宋哲宗親政後繼續沿用神宗和王安石的新法,宋軍取得了洪德城戰役和平下城之戰的輝煌勝利,還收復青塘地區。

這就證明,《澶淵之盟》之後的宋軍並非一直是輕視國防建設,宋神宗和宋哲宗的改革不敢說讓宋朝軍力恢復到太祖時期的水平,但宋朝軍力肯定比仁宗時期有所加強。如果沒有宋徽宗的“作死”,北宋不至於會滅亡。

《澶淵之盟》的簽訂,與北宋滅亡有沒有必然的聯絡呢

上圖_ 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

第三,宋徽宗的“作死”讓《澶淵之盟》中宋朝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定時炸彈”迅速引爆,導致金軍南下攻克北宋首都開封。

王安石變法留給宋徽宗一個很好的底子,但輕佻的宋徽宗卻在宋哲宗駕崩後就開始輕佻的不負責任。在經濟上,宋徽宗大搞花石綱和其他奢侈品,弄得國內民怨沸騰,爆發了多次農民起義。宋徽宗讓宋軍前去鎮壓起義,嚴重削弱了王安石變法後的宋軍精銳力量。

宋徽宗不顧國內嚴重的階級矛盾,和金朝簽訂“海上盟約”,撕毀《澶淵之盟》進攻幽雲十六州後,又由於指揮上的失誤讓宋軍在作戰中連戰連敗。最終,金軍大舉南下,宋徽宗又在金軍南下的情況下主張求和,壓制主戰派,最終讓金軍攻克了的宋朝首都開封。

《澶淵之盟》的簽訂,與北宋滅亡有沒有必然的聯絡呢

上圖_ 金兵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宋徽宗撕毀了《澶淵之盟》,卻親手引爆了《澶淵之盟》留給宋朝的“隱患雷”,如果宋徽宗能在國內矛盾不尖銳的情況下收復幽雲十六州,如果宋徽宗能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鬥中選擇優秀的將領,而不是像童貫這樣的宦官,宋軍興許能收復幽雲十六州,還能抵禦金軍南下。退一步講,即便宋軍收復燕雲十六州失敗,如果宋徽宗能啟用主戰派保衛首都,而不是成天醉生夢死,北宋也不會滅亡。

換句話說,如果宋軍能正確作戰,《澶淵之盟》在客觀上給宋朝埋下的“隱患”是可以規避的。比如,宋朝好好利用宋太宗修建的“水長城”就能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但宋太宗修建的“水長城”卻在宋徽宗時期被徹底荒廢。

總而言之,《澶淵之盟》在軍事上為北宋埋下了軍事上戰敗的隱患,而這個隱患是合理的調配下是可以規避的。北宋滅亡的最直接原因還是宋徽宗時期的腐朽統治和一系列的“作死”行為所導致。

作者:軍事帥哥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宋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