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門之變後,明英宗為什麼非要殺于謙不可?如果不殺會怎麼樣?

奪門之變後,明英宗為什麼非要殺于謙不可?如果不殺會怎麼樣?

想必大家對於這首石灰吟一點也不陌生,這首詩可是上學的時候接觸很早的詩詞。上學那時還不懂詩中含義,只是不求甚解的背下28個字,以及那作者借石灰而表達的不避千難萬險,勇於自我犧牲,以保持忠誠清白品格的可貴精神。

提到于謙這個名字,很多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更多的是那個和郭德綱一起逗大家笑的于謙大爺。

奪門之變後,明英宗為什麼非要殺于謙不可?如果不殺會怎麼樣?

不過,古代的那位作者于謙可是名臣、民族英雄,和岳飛、張煌言共同被稱為西湖三傑。于謙被稱為土木堡之變之後拯救大明的人,不然明朝就會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裡就要南下,最終偏安南方,最終滅亡。

所以,于謙是大明的棟樑之臣,但最終於謙並沒有善終,這是令人遺憾的事情,也是最讓人憤恨的,那為何于謙會被處死,不殺于謙的話會發生什麼樣呢?

時間拉回到明宣宗的時候。

奪門之變後,明英宗為什麼非要殺于謙不可?如果不殺會怎麼樣?

那時的明英宗還小,還在當太子的時候,他老爸雄心壯志,為了自己的事業連兒子的功課也顧不得,兒子的學習不能耽誤啊,皇家肯定有太子伴讀,老師也是一頂一的,但老爸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缺失,確實導致一些性格影響,在這段時間裡陪英宗玩的最開心的就是王振,英宗叫他王先生,也就是後來土木堡之變最大的始作俑者,也是明朝太監登上權力舞臺的第一人。

在這成長的過程中,對英宗的影響很大,導致了英宗對太監這個群體的好感,從這中就能有好多原因。

1。明英宗成長過程中讓他對太監這個群體很有好感,土木堡之變前的寵信王振,奪門之變後的寵信曹吉祥,以至於忘了爺爺的爺爺的祖訓(洪武大帝他老人家,列了祖訓,太監不得干政,不然統統幹掉)。可見英宗對於太監群體的寵信,不一般。

奪門之變後,明英宗為什麼非要殺于謙不可?如果不殺會怎麼樣?

2。 明英宗成長過程中讓他享受居多,並且缺少老爸的管教,老爸老媽也比較疼他,他的性格就隱藏了自我享受的風氣,只在意自己的生活,這樣的人很記仇的,不管他,扶持他弟弟上位繼承大統這件事,英宗肯定記下了。

這兩點是有關英宗的性格方面的原因,更深次的原因是下面的這條,含有更多的政治要素。

3。殺于謙是政治角力的結果,中國古代政治一直是皇權與相權的互相角力,到了明太祖這塊呢,直接廢了丞相,自己獨攬大權,但是畢竟人人不是老朱,不可能指望老朱的子孫們認真的幹活啊,這些人就設定大學士,讓他們幫忙批奏摺,為了防止做大,所以只有寫建議的權力,決定的權力還在皇帝手中,這些官僚這麼多,皇帝一個人體力不夠啊,畢竟雙拳難敵四手,所以這時候代表皇權的集團太監出場了。太監集團是皇帝對付文官集團而存在的,其實還是皇權與相權的爭鬥。

奪門之變後,明英宗為什麼非要殺于謙不可?如果不殺會怎麼樣?

所以透過上述1、2兩條得出:

1。英宗為了洩私憤,宣洩于謙不救他,讓他成為太上皇,報復于謙;

2。奪門之變後寵信的太監曹吉祥以及其它幫忙復辟的人的攛掇,加之於謙自身光明偉正,與這些人不對付,並且復辟裡的徐有貞一直記恨于謙。

從3可以得出:

3。奪門之變說白了就是一場權力政治鬥爭,明英宗復辟肯定要做文章,如果沒有合理的藉口,得位不正,沒有政治上的正統性,在與文官集團的鬥爭中肯定會失敗,再者依附皇權的太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後受到打壓,如果這次不能再次平衡權力,文官集團的權力必然坐大,于謙為前朝的臣子,並且在北京保衛戰中立下大功,文官集團的首領。

在這場政治鬥爭中,必須殺掉于謙,不然奪門之變後明英宗的正統性得不到保證,而且文官集團必然威脅皇權。

奪門之變後,明英宗為什麼非要殺于謙不可?如果不殺會怎麼樣?

最終,民族英雄于謙死於他所保衛的城市,但是他的事蹟彪炳千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