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明宣宗與仁宣之治,他與明朝的衰敗有什麼關係?

土木堡之變在明朝歷史上是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在此之後,明朝走向衰敗,不管帝王有多努力,都無法恢復昔日榮光。引起這場事變的人,很多人都會說是宦官王振與明英宗,但對於此次失敗,明英宗的父親明宣宗

朱瞻基

也難逃責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趣歷史小編一起往下看。

讓朱瞻基承擔明朝在土木堡的失敗似乎有點牽強,畢竟朱瞻基是

朱棣

選中的好皇孫,稱得上是文武雙全,還一手締造了“仁宣之治”;而且,土木堡之變發生時朱瞻基早已死去,按理說怎麼也輪不到他來負責。

然而,順著歷史的脈絡,探究朱瞻基仁宣之治下明朝的暗流湧動,其實可以發現,土木堡上處處都有宣宗皇帝朱瞻基的身影。

探索明宣宗與仁宣之治,他與明朝的衰敗有什麼關係?

點選載入圖片

一、朱瞻基和仁宣之治

想弄清楚朱瞻基與土木堡之變的關聯,要先從朱瞻基和他締造的仁宣之治說起。

朱瞻基是朱棣的孫子,仁宗皇帝的長子。由於深受朱棣的喜愛,所以朱瞻基很早就被冊立為皇太孫,並跟隨朱棣征討蒙古。

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性格寬厚,上臺以後施以仁政,以解決朱棣連年征戰對國家的負擔。儘管朱高熾身體狀況不佳,只即位數月便駕崩,但他已經為統治奠定了主基調:寬和,仁懷。

朱瞻基上位以後,繼承父親的遺志,沿襲仁宗的仁政,實行休養生息的統治政策,革除了一大批冗餘的機構和官員,極大地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為了發展農業,朱瞻基繼續了從洪武年間就開始的招人墾荒的政策,並減免了一系列賦稅。

在宣宗時期,大明的朝堂上可謂人才濟濟,內閣有大名鼎鼎的“三楊”,武有英國公張輔,還有于謙這樣的大才。這樣的繁榮局面,離不開朱瞻基的虛懷納諫,重視人才。

在朱瞻基的英明統治和一眾賢臣的輔佐下,整個大明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社會秩序穩定,百姓安居樂業,開啟了又一個盛世:仁宣之治。

探索明宣宗與仁宣之治,他與明朝的衰敗有什麼關係?

點選載入圖片

二、盛世下的暗流湧動

朱瞻基的仁宣之治並非虛名,在他執政期間,明朝的經濟確實有長足的發展,然而,在這盛世下面,卻隱藏著巨大的隱患。

邊患是明朝後期最頭疼的問題之一,也正是邊患,將明朝的血一點點抽乾,最終將明朝送進了墳墓。而朱瞻基,這位馬背上長起來的皇帝,卻對明朝後期的邊患問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朱瞻基即位時,明朝還有朱棣的底子在,明軍依舊是東亞最強大的軍隊,北部的蒙古部落並不是明軍的對手。這一點從寬河之戰中宣宗僅以數百騎就讓兀良哈部全部投降就可以看出。

朱瞻基從小就被朱棣帶在身邊,曾數次北征蒙古,他即位之初還平定了叛亂,所以說朱瞻基的軍事能力毋庸置疑。然而,由於“自仁宗不勤遠略,宣宗承之”,所以朱瞻基主張罷戰請和。

朱瞻基罷戰對於減輕百姓負擔,短時間內穩定邊關秩序具有一定作用,但從長遠來看,他的主和思想也給了蒙古人強大的機會。

瓦剌部的脫歡首領就趁明朝收縮北部邊防的機會,大舉擴張自己的實力,並逐漸侵蝕明朝的邊界。後來,瓦剌部竟坐擁大軍數十萬,於土木堡全殲明軍精銳,還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的愚蠢不能歸咎於朱瞻基,但朱瞻基在邊防上的不斷收縮,確實為土木堡埋下了隱患。

除了邊防收縮,宣宗的軍隊改革還影響了戰鬥力。朱瞻基的本意是想打擊軍隊的腐敗問題,但朱瞻基總是寬容對待問題軍官,在軍屯所制度上也沒有建樹,導致明朝軍隊士氣低落,戰鬥力低下,不再像朱元璋時期和朱棣時期。

探索明宣宗與仁宣之治,他與明朝的衰敗有什麼關係?

點選載入圖片

除了北部邊防,宣宗還下令停止下西洋,並奉行閉關鎖國政策。朱瞻基當然有許多理由去中斷下西洋,但他的決定終究還是讓明朝失去了海軍發展的機會,同時也讓倭寇有了可趁之機。

宦官干政,則是另一大明朝弊病。從王振到魏忠賢,明朝中後期的朝堂幾乎就是官僚集團與宦官鬥爭的舞臺。宦官的存在不能說毫無意義,魏忠賢的功過至今還在爭議,但必須承認的是,宦官干政對於明朝的消極影響是巨大的。

朱瞻基是為宦官專權開啟第一扇大門的人。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為了避免宦官干政,下令宦官不得讀書認字,然而朱瞻基卻打破了這條禁令,讓宦官們讀書認字,並設了司禮監秉筆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

朱瞻基的這一做法保障了自己的權力,但是卻為後世宦官之禍埋下了隱患,自此以後,宦官登上明朝的權力舞臺,成為明朝衰落的又一大原因。

明朝在土木堡之所以慘敗,宦官王振的愚蠢指揮和軍隊戰鬥力的低下是重要原因,而它們幾乎都與朱瞻基的執政政策有關。

毫無疑問,朱瞻基是一位很有能力的皇帝,他避免仿效祖父窮兵黷武,潛心發展經濟,締造了大明盛世,然而,由於他的全面緊縮政策,明朝的邊防和國際影響力逐漸走向衰落。從這個角度來看,朱瞻基與明朝的衰落確實不無聯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