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中國有“六大名著”, 建國後卻只剩下四部, 哪兩部消失了?

中國古代小說浩如煙海,甄選出來的四大名著可謂耳熟能詳,明末清初誕生的這四部經典小說,都可謂我國小說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三國演義》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權利鬥爭裡的人性,沙場廝殺中的快意,那段風起雲湧歷史中的傑出人物,一個個鮮活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紅樓夢》中的“痴男怨女”“厚土高天”,以及 “世事無常” “好就是了”,是曹雪芹這個出身於顯赫豪門的貴公子,在人生大起大落經歷中的深切感受,是他在家世敗落後的傾盡心血之作。

解放前中國有“六大名著”, 建國後卻只剩下四部, 哪兩部消失了?

《西遊記》中的神仙鬼怪、仙界飄渺,法術高強,萬般變幻,令人神往驚歎;《水滸傳》中的快意恩仇,行俠仗義的好漢精神,墨家思想中的“民間正義”,是這部書讓人不忍釋卷的獨特魅力。

每個中國人從小就接受四大名著的概念,以讀會、讀懂四大名著為榮,因為這四部經典是中華文化之根,閱讀這四部小說,就好比是在跋涉著追根溯源的文化之旅。

解放前中國有“六大名著”, 建國後卻只剩下四部, 哪兩部消失了?

其實,在解放前,還有二部小說,與四大名著一起,被稱為六大名著。可見,這兩部小說的文學魅力也非同小可,分別是《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

《儒林外史》被稱為貫穿功名富貴之骨的佳作,作者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吳敬梓的經歷和曹雪芹頗有相似之處,家中幾代人都做過高官,到了他這一代卻衰落下來,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吳敬梓是頗有體會,深刻的人生體驗成為他寫作的重要素材。

解放前中國有“六大名著”, 建國後卻只剩下四部, 哪兩部消失了?

吳敬梓和曹雪芹一樣,自幼受到了非常好的文學教育,精通文史,吟詩作賦更是他的強項,但對死板的八股文、僵化的科舉制度卻是深惡痛絕,尤其是那些官場中 各種“儒”們,追求功名富貴時形形色色的醜態 ,吳敬梓給予了強烈的批判和極大的諷刺,具有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

魯迅先生對《儒林外史》的評價非常高,說此書有史以來最具諷刺意義之作。

解放前中國有“六大名著”, 建國後卻只剩下四部, 哪兩部消失了?

《聊齋志異》創下了我國古代小說中詠狐仙鬼怪之先,作者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蒲松齡也出身於沒落的書香世家,他一心想借科舉考試步入官場,改變自己的命運。

可命運卻跟蒲松齡屢開玩笑,他春風得意地連中了縣、府、道三個第一之後,竟屢試不中,年逾四十還一事無成,只能靠教書為生。

受到沉重打擊的蒲松齡劍走偏峰,決定留下一部傳世之作。他收集了大量離奇的民間狐鬼傳說,在自己的書房“聊齋”之中加工整理,變成了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故事。

解放前中國有“六大名著”, 建國後卻只剩下四部, 哪兩部消失了?

蒲松齡也把自己對腐朽的社會、黑暗的科舉制度的痛恨和不滿,揉入這些故事中去,藉故事中的人和事來表達與發洩。

“大冤不申心不死”的席方平就是最好的代表,人間無處申冤,就把希望寄託在了人間之外的地方,卻不料地府也能被收買,簡直就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