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是一代盛世明君,奈何與母反目成仇,終落個悽慘下場

偶爾翻閱史書的時候,總是忍不住連連感嘆,在皇室之中,父與子,母與子之間,緣何也要諸多算計?難道,權勢裡面,就當真沒有絲毫親情可言嗎?為了那一方龍位,無論老父,還是幼子,皆能夠半分情面不講,讓人深覺可笑與心酸。而接下來,要講得這位主人公,他在後來,就與自己的親生母親反目成仇,甚至於在史冊以及他自己的墓誌銘中,都彷彿隱喻著他是被自己母親逼死的結局。

本該是一代盛世明君,奈何與母反目成仇,終落個悽慘下場

這位主人公出身於李唐皇族,初時名賢,後來更名為德,又數年,叫回最初的名字,是為李賢。他的字乃明允,家庭背景即便是在歷朝皇族中,也可稱得上一句,別具一格。為什麼如此說?那是由於,他的父親乃高宗李治,母親是我華夏唯一女帝武氏則天,哥哥雖不曾正式登上龍位,但後來也被追封為帝王,兩個弟弟亦皆曾當過天子,便是他的小妹妹,那也是權傾朝野的公主殿下。而他本人呢?其實並不遜於他的直系親屬。他是出生在他的父親與母親祭拜先皇的路上,當年裡,就被冊為了潞王。次年,他母親一心想要拉扯下來的太子被罷黜,他的親兄長成為了儲君,他則被封作岐州刺史,同年又加封雍州牧,與幽州都督。十歲上,再次被加封將軍銜。十七歲,改為雍王,又更名,累封數個官職,但不過兩年,他便用回了原來的名字。

本該是一代盛世明君,奈何與母反目成仇,終落個悽慘下場

李賢的相貌俊秀,行為舉止也很端莊,再加上,自身才學甚有天賦,十分得他父親的喜歡。在史書上,還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他的父親同司空感嘆說,我的這個兒子,年紀輕輕的,就已經讀過了幾本儒家典籍,背誦古詩賦也不費事兒,看過就能明白其中道理,也不會輕易遺忘。又舉了個例子,道是自己偶然碰見他在反覆讀論語中的某個句子,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說自己是因為喜歡這句話,賢賢易色,其中不只包含了他的名,且本意也為言人品行。於是,帝王最後總結,自己這個兒子的聰慧乃是天性。

本該是一代盛世明君,奈何與母反目成仇,終落個悽慘下場

十一歲上,有一位初唐名人受招募,來他府中任職,這個人就是被後世人叫做“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李賢甚為倚重他的才華。但時間不長,十三歲時,在李賢和自己的弟弟玩了一場鬥雞比賽中,王勃為助興,寫下了一篇文章,事後卻被帝王認定是挑撥兩個兒子關係的舉動,故而將他逐出了李賢的王府。又九年,李賢那位身居儲君位置的親哥哥不幸猝亡,身為武后親出二子,他被冊為新任太子好像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李賢和自己親生母親之間,逐漸走向了對立,也為後來,他的悲劇埋下了一個很深的伏筆。

本該是一代盛世明君,奈何與母反目成仇,終落個悽慘下場

在入主東宮不久,帝王便命李賢監國,他用自身的才華,為自己贏得了諸位朝臣的稱讚。之後,他又下令,召集當時正在長安城裡的幾位學者,對後漢書進行註釋,並將成書進獻給了他的父親,帝王很是欣喜,當即將這本書收藏到了宮苑內閣裡。次年中,將自己兒子近來表現盡數看在眼中的帝王,為表示心中的滿意,直接下詔,公開表揚太子,說他雖然在位,監國的時間不久,可是他的行事風格以及處事態度,可謂儲君典範,又將他稱為國家未來的希望,並給予李賢諸多賞賜。

本該是一代盛世明君,奈何與母反目成仇,終落個悽慘下場

但可惜的是,這樣風頭大盛的他,卻觸及了他一貫於權勢上非常熱衷的母親的權益。雖然我們無法知道,武后本人的性格到底如何,但從種種記載中,也可以猜出來,這個時候的武后,已然開始步步為營,為自己的以後打著堅實的基礎。再加上,李賢為儲君的這一段時間裡,恰好也是武后在政治上漸漸得意的時期,母子兩個人,無可避免地站到了敵對的位置上。而讓李賢深感無措的是,他在和自己親生母親相互忌憚的同時,皇宮內外竟然又流傳起一段秘聞,這給李賢帶來的打擊十分大,因為,那說的是,他實際上並非是武后的親生孩子,而是他的父親與武后姐姐所生。期間,又有武后專門讓人賜予他的孝經等,並親自寫信斥責等,都讓李賢陷入到了惶恐的情緒裡。

本該是一代盛世明君,奈何與母反目成仇,終落個悽慘下場

之後不久,另外一件事情的發生,使得母子兩個人的關係徹底惡化。一位深受高宗與武后寵信的術士,外出時被強盜所殺,但兇手卻一直無法找到,這讓武后在心中產生懷疑,此舉乃是儲君所為。這是由於,當初這位術士就和武后說過,李賢為儲君是件不好的事情,並且,這件事還被李賢本人知道了,讓他對這個術士十分厭惡。轉年裡,越想越認定這個猜測乃事實的武后出手了,她派人往太子宮裡搜查,翻出來鎧甲數百,又以此為證據,將李賢定為謀逆罪,並命大臣徹查。

本該是一代盛世明君,奈何與母反目成仇,終落個悽慘下場

雖然在帝王心裡,仍舊不肯輕易放棄這個優秀的兒子,可架不住武后方面證據確鑿,最終還是無奈罷黜了李賢的儲君之位,並將他幽禁在了長安城裡,東宮裡的屬官皆受到牽連,或死或流放,李賢的勢力遭到大力清洗。三年之後,又詔令李賢,將其流放到十分偏僻的地區,還是繼任的儲君,李賢親弟看不過哥哥淒涼上路,特地懇求父母垂憐哥哥,為他爭取到了春冬衣物幾件。

本該是一代盛世明君,奈何與母反目成仇,終落個悽慘下場

轉年,高宗病故,武后的第三子登上了皇位,是為新帝,但僅僅一個多月,就又被武后罷黜,改立了自己的小兒子。至此,野心勃勃的武后,正式將朝政完全把持在了自己的手裡。其後,她派遣官員,往囚困李賢的地方查驗,他是否仍無叛逆之心,但那位官員妄加猜測了武后的心思,竟無詔逼迫李賢自盡。死訊傳回京師,武后舉哀,又將那人貶斥,但時間不長,再次起復其人。或也是因此舉,使得後世人總猜測,李賢之死,實乃武后暗中授意。然而,無論真相為何,這位少聰慧,有明君之資的儲君,到底還是淪為了皇室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