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和紀曉嵐、和珅的關係如何?他如何從剛正不阿變為圓滑世故?

《宰相劉羅鍋》讓劉墉這個人物家喻戶曉,而在劇中劉墉的形象也是深得人心,乾隆皇帝對他是又愛又恨,又很無奈。熒屏上的劉墉和歷史上的劉墉並不完全重合,電視劇中他是駝背的,但實際上劉墉不僅不是矮小,駝背的“羅鍋”,很有可能是個身高一米九的大高個。

劉墉和紀曉嵐、和珅的關係如何?他如何從剛正不阿變為圓滑世故?

關於他是否真的是“羅鍋”嗎?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從當時的古代當官條件來探究。首先,劉墉是科甲出生,肯定要透過“身、言、書、判”這四個方面才可能通關。“身”就是形體,需要五官端正,否則是不可能透過的。我們都知道劉墉是著名宰相,可想而知劉墉肯定是透過這些條件才入朝為官的,而且當時的選官制度非常嚴厲,所以劉墉肯定不會是殘疾或者駝背的。

當然,歷史的記載,確實有“劉羅鍋”這個稱號。在嘉慶帝在位時,就曾稱劉墉為“劉駝子”。若以時間來推理的話,當時的劉墉應該是年近八十的老人了,肯定就會有彎腰駝背,這樣就很容易來解釋“劉羅鍋”這個稱號了。另外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因為劉墉個子高,平時喜歡讀一些書或是練習書法,時間久了就造成了駝背。

劉墉和紀曉嵐同樣是一個在影視劇作品中出現的歷史人物,但不同的是,劉墉出生於官宦家庭,30歲參加科考中了進士。但也是因為有家族深厚的政治資本,劉墉的仕途一直很好。而紀曉嵐卻不同了。

大多數人喜歡把劉墉和紀曉嵐聯絡在一起,相互比較。但在不同人的眼裡,觀點也是盡不相同。如在畢東坡的眼中,他認為劉墉要比紀曉嵐強得多。他曾經說:“劉墉很是有才華,但他不會因為自己有才華而引起別人的不滿和記恨,他是一個很圓滑的人,為人處事做的非常到位。在和和珅一起做事情時,懂得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要先保全自己的位置,才能做成事。官場上的人際關係也處的非常得當,總的來說,劉墉是一個集大成者,是我認為的聰明人。”

如果說劉墉和和珅是對立的關係,那麼反之,劉墉和紀曉嵐的關係就非常好。紀曉嵐出自劉墉父親的門下,所以說他們還是師兄師弟的關係。根據相關歷史的記載,紀曉嵐和劉墉的關係極好,紀曉嵐心思敏捷,劉墉書法很好,紀曉嵐還經常讓劉墉為自己寫對聯。

在收藏方面,這兩人都非常喜歡收藏硯臺,也曾相互贈送硯臺。在乾隆年間,劉墉就贈了一方硯臺給紀曉嵐,還特意在上面題了字。在嘉慶九年,劉墉去世之前還給紀曉嵐送過一方硯臺。除了互相寫詩和贈送硯臺,他倆還經常在一起談論佛法,可見倆人之間的深厚友誼。

劉墉出生於1719年,是清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書法家。他的家族是名門望族,其中成員世代為官。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更是乾隆年間的一代名臣。因著父親的關係,他參加了乾隆十六年的會試和殿試,開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不過,劉墉在官場上的經歷並不平順,幾經起落,但他一直恪盡職守、清正廉潔,成為了乾隆帝與嘉慶帝期間的朝廷重臣。

劉墉的清正廉潔註定了他與當時的大貪官和珅之間是對立關係。劉墉的年紀比和珅整整大了三十多歲,且兩人的出身也是差距甚大。因此,劉墉的做官基礎遠高於和珅,但是他的官職在後來卻一直沒能超越和珅。這不但與他們一個是清官,一個是貪官有關,也與他們自身的性格分不開。劉墉為人小心謹慎,儘管看不慣和珅,也不會去得罪他,而是不阿諛奉承,選擇獨善其身。所以,和珅也一直沒能收服劉墉為其所用。

在嘉慶帝扳倒和珅的事件中,劉墉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不畏權勢,查明和珅利用職務貪汙、搜刮民脂民膏等多項罪狀,上奏朝廷。嘉慶帝隨即對除去和珅採取了措施。不過後來,在嘉慶帝想將和珅凌遲處死時,劉墉等人又建議應賜其自盡,保留全屍。最終,和珅自盡於家中。從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劉墉並沒有因公務而發洩私憤,為人公正之處令人敬佩。

民間有關劉墉的傳說很多,有的說他出身平凡,有的說他家境貧寒,但事實相反,劉墉出身於官家,其父便是大名鼎鼎的劉統勳,是乾隆時期極受重用的大臣,擔任軍機大臣,其地位之高,兼職之多,可以和後來的和紳一比高低,而且劉統勳還是紀曉嵐的老師,劉墉和紀曉嵐既是師兄弟的關係,也是同事關係。

劉墉向來被稱為“劉羅鍋”,據說是因為他是個駝背,乾隆與和紳經常以此取笑他。傳說劉墉參加科舉殿試的時候,乾隆就看到他是個羅鍋,便戲弄他問:“你能以羅鍋為題做首詩嗎?”劉墉回答:“能,背駝負乾坤,胸高滿經綸。一眼辨忠奸,單腿跳龍門。丹心扶社稷,塗腦謝皇恩。以貌取才者,豈是賢得人?”乾隆皇帝又是驚喜,又是慚愧,當場欽點劉墉為狀元。

又有傳說劉墉入朝為官,叩拜的姿勢老是惹人大笑。乾隆看到劉墉駝背,叩拜的樣子很滑稽,說道:“劉愛卿,你這麼一拜,不就成了羅鍋了嗎?”劉墉說道:“謝主隆恩。”乾隆帝和眾人感到不解,問他為何謝主隆恩,劉墉說道:“按大清律例,皇帝賜予臣子封號,一個字,每年可增加俸祿一萬兩,剛剛皇上賜予我‘羅鍋’二字,臣每年可拿俸祿兩萬兩。”乾隆清朝選拔官員的標準是“身、言、書、判”,“身”放在最前面,說明它很重要,要求官員必須相貌端正,體格健壯;“言”要求官員必須口齒伶俐、能言善辯、表達清晰;“書”要求官員的字型漂亮、清秀;“判”要求官員斷案能力高。所以劉墉能入朝當官,如果是個駝背,不僅難立官威,而且有損大清國體,就算是靠他父親的幫助,劉墉也不可能入朝為官。

劉墉之所以被稱為“劉羅鍋”,據說是嘉慶帝繼位後,劉墉年過八旬,難免有點駝背,嘉慶帝經常稱他為“劉駝子”,民間就以為劉墉真的是駝背,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劉墉是嘉慶帝的老師,嘉慶帝尊稱他為“劉閣老”,由於“閣”與“鍋”讀音相近,“閣老”便成了“鍋腰”,“鍋腰”在京城的、意思就是“羅鍋”,於是“劉羅鍋”的叫法便叫開了。

劉墉的官場生涯,前半生可以說剛正不阿、為國為民,百姓稱他為“劉青天”。有一年,劉墉出任湖南巡撫,那時湖南災情嚴重,民不聊生,貪官汙吏史記載,乾隆曾經問劉墉一個叫戴世儀的人怎樣,劉墉模稜兩可說道:“還可以吧。”事實上,乾隆對這個人心知肚明,對於劉墉這種馬虎應事的態度很不滿意,這簡直就是一種敷衍的態度。

劉墉在為官後期總是不斷犯錯,招惹乾隆不少責罵。有一段時間京城下雨,上書房教皇子讀書的師傅們一連幾天沒有開課,而上書房的總師傅是劉墉,乾隆知道後很是生氣,說劉墉失責,並降了他的職;後來他擔任會試主考官,因為安排草率,閱卷的時候不注意細看,導致出現很多不合格的試卷,又是一則典型的“主考官失責”,自然更不受待見。

劉墉為官前後差別很大,所犯的錯誤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不至於被皇帝砍頭,但卻經常遭受皇帝責罵。劉墉之所從剛正不阿到糊里糊塗,原因在於那些平庸糊塗,不會功高蓋主的人更能得到乾隆喜歡。劉墉正是看透這一點,因此寧願表現得糊塗一些,最起碼可以求得自保。當然這種思想在我們今天看來是要不得的,這種“老好人”的官員是不可能為百姓謀福祉的,但是在劉墉那個時代,面對乾隆這樣的君主,劉墉有時候也是不得已而為

劉墉行書送蔡明遠敘軸

【原文】

既奉命於秦淮之上,又隨我於邗溝之東,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終之際,良有可稱。送蔡明遠敘。乙未冬日臨。石菴居士。

劉墉和紀曉嵐、和珅的關係如何?他如何從剛正不阿變為圓滑世故?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既奉命於秦淮之上,又隨我於邗溝之東,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終之際,良有可稱。送蔡明遠敘。乙未冬日臨。石菴居士。

註釋

(1)既:已經。

(2)奉命:被命令,被要求。

(3)邗(hán)溝:聯絡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是中國最早見於明確記載的運河。

(4)追攀:追隨牽挽。形容惜別。

(5)始終:自始至終。

(6)臨:照樣子摹仿字畫。

劉墉和紀曉嵐、和珅的關係如何?他如何從剛正不阿變為圓滑世故?

【作品鑑賞】

《劉墉行書送蔡明遠敘軸》筆力雄健,局勢堂皇,反映了劉墉中年時的書法風格

此幅書於“乙未冬日”,即1775年(乾隆四十年),時年劉墉57歲。此書運筆圓勁,古樸飄逸,方圓兼備,蒼潤互見。清徐珂《清稗類鈔》評劉墉書:“自入詞館以迄登臺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其少年時為趙體,珠圓玉潤,美如簪花。

中年以後,筆力雄健,局勢堂皇。迨入臺閣,則炫爛歸於平淡,而臻爐火純青之境矣。”此幅即反映了劉墉中年時的書法風格。

劉墉和紀曉嵐、和珅的關係如何?他如何從剛正不阿變為圓滑世故?

作者介紹

劉墉

劉墉和紀曉嵐、和珅的關係如何?他如何從剛正不阿變為圓滑世故?

劉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父親劉統勳是清乾隆年間重臣。祖籍安徽碭山,出生于山東鄒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

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諡號文清。

劉墉和紀曉嵐、和珅的關係如何?他如何從剛正不阿變為圓滑世故?

本 名

劉墉

別 稱

劉羅鍋

字 號

字崇如

號石庵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山東諸城

出生時間

1719年

去世時間

1804年

主要作品

《石庵詩集》

主要成就

官居宰相,書法造詣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