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的時候,為何安祿山有15萬兵馬,唐軍只有8萬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安祿山擁兵近15萬,而當時的中央軍不足8萬,這是唐玄宗設立方鎮和十大節度使留下的弊端,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弊端實際上是由唐朝的兵制變化引起的。

這個還要從大唐的軍事制度說起,在高宗李治時期,由於大唐版圖不斷擴張,導致邊疆防守變得非常困難,尤其是大軍每次出征邊境,所消耗的錢財物實在太大,在這種背景下,為改變大軍徵調困難,從武則天開始,大唐就在邊境劃出一塊塊的區域供大軍屯守,是為屯戍軍。

安史之亂的時候,為何安祿山有15萬兵馬,唐軍只有8萬

很長時間裡,唐朝中央軍在8萬左右,藩鎮兵力則合計將近50萬,典型的枝強幹弱,為什麼強悍的藩鎮邊軍一直替大唐王朝開疆拓土、平定邊疆,而到了安祿山這裡就造反了呢?其實是唐玄宗的制度出了問題,即使沒有安祿山,也會有別的人,藩鎮造反割據是遲早的事。

本來,關東地區的河東、范陽、平盧三大軍區分別由三個節度使掌管,但這種分散的局面顯然無法與太子領銜的西北三大軍區相抗衡。所以,唐玄宗就決定讓關東三大軍區就變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於是他把這三大軍區全部交給安祿山一個人掌管,這樣關東軍和西北軍就可以分庭抗禮,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安史之亂的時候,為何安祿山有15萬兵馬,唐軍只有8萬

其中平盧節度使兵力3。8萬,河東節度使兵力5。5萬,范陽節度使下轄兵力最多,達到了9。1萬,所以安祿山實際上能指揮的軍力超過了15萬。而且這些兵馬是安祿山心腹直接控制,即便沒有玄宗命令安祿山依然能控制他們。

755年冬天,安祿山起兵,當時能統攝的兵力達到了十五萬,河東地區並沒有完全依附安祿山。不過再加上他自己所擁有的夷狄兵力,也已經是號稱20萬。封常清和高仙芝只能在長安和洛陽一帶招募士兵,他們沒有經過訓練,戰鬥力不強,根本沒法和安祿山的勁兵相抗衡,洛陽很快淪陷。

安史之亂的時候,為何安祿山有15萬兵馬,唐軍只有8萬

但是跟安祿山叛軍作戰的不僅僅是唐朝中央軍,淪陷區仍然忠於唐朝的將士和其他藩鎮的援軍才是主力。高仙芝和封長清就在陝郡和陳留就地募兵十多萬,還有哥舒翰領導的潼關保衛戰就號稱集結了二十萬人馬,雖然這幾位以各種原因敗了,但在淪陷區李光弼和郭子儀打的有聲有色,差點把安祿山的搭檔史思明直接幹掉。

安史之亂一爆發,關中才勉勉強強地湊起來八萬的軍隊,以八萬臨時軍隊對抗十五萬兇猛的少數民族軍隊,戰果如何其實在一開始就已經決定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