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透此穴,百病難藏,藥王言它“無所不治”不是足三里哦~

很高興在這裡看到大家的身影,養生大家並不陌生,但如何養生,如何使我們的身體達到平衡點,這其中的方法最為關鍵。在人的一生中,最值得珍惜的東西是什麼?不同的人不有同的答案,有的人說是快樂,有的人說是金錢,有的人說是家庭。您的答案是什麼呢?就我個人來說,健康養生對我的意義,不能不說非常重大,身體好則萬事順。所以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注重自己的生活質量,注意飲食衛生,調整生活節奏和規律,做一個健康的人。。。。那麼在這裡我將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養生經驗。

大家都聽說過“病入膏肓”這個成語,它源於《左傳》中的一段典故。

晉景公患了病,太醫經過診斷,對景公說:“病入膏肓,藥物已無濟於事,無法治了。”後來景公不治而亡。於是後人常用“病入膏肓”來指病重難治。

灸透此穴,百病難藏,藥王言它“無所不治”不是足三里哦~

藥王孫思邈後來評論時說:“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難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

孫思邈所指的“此穴”就是膏肓穴。藥王孫思邈的意思是:這些人醫術低,只要找到膏盲穴,並艾灸它,任何病都會好!

那麼,膏肓穴真有那麼神奇嗎?一起來看看。

什麼是膏肓穴?

膏肓穴位於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四指寬處(3寸)即是。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臟與膈膜之間也。古代醫家將心尖的脂肪稱為膏,心臟與隔膜之間稱為肓。

灸透此穴,百病難藏,藥王言它“無所不治”不是足三里哦~

也就是說,膏肓穴隱蔽在胛骨之下(心、肺之間),上有肺之魄戶,下有心之神堂,即醫緩所謂肓之上、膏之下,故名“膏肓穴”。

由於膏肓穴所處的位置極為特殊,故而這個穴位的用法以灸法為宜,《玉龍歌》中雲:“虛羸有穴是膏肓,此法從來要度量;禁穴不針宜灼艾,灸之千壯亦無妨。”

臨床也證明,若針刺膏肓穴不當,極易導致氣胸,加上手也難以按到膏肓穴,故而想要活動膏肓穴,最好的方法就是艾灸。

膏盲穴:無所不治,尤擅虛勞證!

我們都知道“若要安,三里常不幹”,說的是足三里對人體的保健作用。

殊不知,《針灸問對》的原文其實是這樣記載的:“若要安,膏肓、三里常不幹”!也就是說,由於足三里太過深入人心,導致膏肓被人們忽略了。

據正史記載,“藥王”孫思邈年少時身體羸弱,但最終卻活了101歲,他之所以能以多病之身安享百歲之壽,艾灸功不可沒!

灸透此穴,百病難藏,藥王言它“無所不治”不是足三里哦~

而孫思邈最常使用的穴位就是膏肓和足三里。

他在《千金方》中,將膏肓穴推崇到極致,說“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等,百病無所不療”!

就是說,膏肓可治百病,尤其在虛勞證的治療上,應用更是十分廣泛。

歷代醫家也認為,膏肓穴有補益虛損、養肺調心的作用,臨床上多用於治療肺氣虛弱所致的咳嗽、氣喘、骨蒸盜汗、肺癆等病症;心氣不足、心火上擾所致的癲狂、健忘、遺精等病症;各種原因所致的羸瘦虛損。

當久病不愈,身體羸弱消瘦時,說明身體氣血陰陽均已受損,此時最適宜重灸膏肓穴,只要灸量足夠,就可以起到扶陽固衛、濟陰安營、調和氣血的作用,從而使身體恢復強壯。

在臨床上,膏肓穴暢和以下穴位配伍:

1、膏肓穴配尺澤穴、肺俞穴,治喘咳;

2、膏肓穴配足三里穴、膈俞穴,有健脾生血補虛的作用,主治骨蒸勞熱,盜汗;

3、膏肓穴配天突穴、大椎穴,有理肺降氣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支氣管哮喘。

為何說重病、久病,必灸膏肓穴?

首先,重病必虛、久病必虛。

這兩種人群氣血損耗非常嚴重,從上文我們已經知道,膏肓穴最擅長治虛勞證,因此艾灸膏肓穴是上上之選。

其次,重病必瘀、久病必瘀。

古代醫家認為,病變的發展規律是“初病在氣,久病入絡”,疾病遷延不愈,反覆發作,就會導致體內氣血執行受阻,脈絡中必有瘀凝。

這就會帶來一個後果:因瘀致病!瘀凝滯留體內,就會成為繼發性病因,誘發更多疾病。

灸透此穴,百病難藏,藥王言它“無所不治”不是足三里哦~

而艾灸膏肓穴可以祛除體內深層的瘀凝,因為膏肓穴是厥陰病的最底層(厥陰病為六經病之一,也就是病到最深的那一層),只要灸透膏肓穴,就可以把最底層的風寒溼毒瘀等垃圾悉數排出。

那麼,怎麼知道艾灸膏肓穴起了作用呢?

通常身體有以下表現:艾灸兩三天,肚子就會咕咕響,說明氣正在推動寒溼痰瘀等垃圾,幾天之後,這些垃圾就會隨大便排出;體質偏寒的人,可能會有排寒反應,比如肚子或腿發涼;還有些人可能會發汗或嗝氣。

在取穴正確的情況下,如果連灸一個星期,還一點動靜都沒用,說明身體很乾淨。

艾灸膏肓穴,大有講究!

膏肓穴可不是隨便灸灸就可以的,針對膏肓穴的灸法是中醫針灸學中最為獨特的灸法,有專門的書籍介紹,簡單來說,其獨特之處有3點:

1、取穴必須準確!

膏肓穴可不像其他穴位那樣取個大概範圍就行,而是必須精準,取穴時務必使兩肩胛骨充分分離!

灸透此穴,百病難藏,藥王言它“無所不治”不是足三里哦~

具體方法如下:

取穴時,雙手交叉緊抱雙肩,肘關節貼近胸前,使兩肩胛骨充分張開。施灸者從大椎穴開始往下摸,在第四胸椎棘突下,肩胛骨內側緣骨縫處按壓,覺得胸肋間困痛,傳至手臂,即是膏肓穴。找到膏肓穴後,用筆畫個圈做記號,然後對著圈灸。

2、灸量宜多!

《銅人》中記載:“膏肓穴,灸百壯,多至五百壯。”就是說,艾灸壯數要多、艾灸時間要長、艾火溫度要高(適當高一點兒),這樣才能充分刺激膏肓穴,只有把它灸透,才能發揮效果。

3、須與其他穴位配伍

灸完膏肓穴後,必須灸氣海、足三里,“以引火氣實下”,防氣火壅盛於上。

此外,搭配艾灸氣海等穴,還能激發經氣、溫通經絡、補火祛寒、散風逐溼、扶正祛邪、標本兩顧,特別適合於風溼寒性關節痛。

膏肓穴艾灸方法

一般而言,艾灸膏肓穴採用以下方法:

01、懸灸法

灸透此穴,百病難藏,藥王言它“無所不治”不是足三里哦~

艾條點燃後放於穴位上方,距離面板兩三釐米進行燻灸,使區域性有舒適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次重灸30-50分鐘。

再取氣海、足三里,各灸20分鐘,也可以同時灸三穴。

建議每日灸一次。

02、麥粒灸法

灸透此穴,百病難藏,藥王言它“無所不治”不是足三里哦~

採用臥位,取少許精艾絨,將艾團搓成圓錐形艾炷、麥粒大小,在柱底部蘸取少許跌打萬花油,放置於膏肓穴上點燃。

當局部感到微微灼痛時立即將艾炷移開再施以第二壯,連灸7-9壯,灸後在施灸區域性塗抹適量跌打萬花油,以防燙傷。

每日灸1次或隔日灸1次。不過,臨床上一般以十多壯為宜。

03、溫灸法

灸透此穴,百病難藏,藥王言它“無所不治”不是足三里哦~

採用灸大夫艾灸儀,將灸頭置於兩側膏肓穴上,每天一次,每次30-50分鐘,連灸30天以上。

注意事項:

1、如果是重病、久病之人,想要徹底治癒,就一定要延長時間,把膏肓穴灸透。如果有灸感,一定要灸到感傳消失為止。

2、少兒不宜灸膏肓穴,未出幼而灸之,恐火氣盛,上焦作熱。古人一般在人年二旬後(20歲以上)艾灸膏肓穴。

以上所說的您學會了嗎,科學養生使我們越來越長壽,當然好的心情更加重要。以上所說如果您沒看夠也沒有關係,關注我,將帶您一起探尋養生之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