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本堂:號脈真有那麼神奇嗎?

中醫在接診患者時,常遇到有人直接把手伸到醫生面前說:“給我號號脈,看我得了什麼病?“

《西遊記》孫悟空給朱紫國國王懸絲診脈看病的故事家喻戶曉,孫思邈給唐太宗的長孫皇后懸絲診脈的故事傳說至今。

是否真的能夠透過懸絲診脈看病?

號脈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君本堂:號脈真有那麼神奇嗎?

號脈,其實是脈診的俗稱,也稱探脈、切脈。中醫透過診查脈象來診斷疾病,由來已久。

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有診脈治病的內容記載,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簡帛醫書中,亦有“脈法”的內容。西晉·王叔和撰於公元3世紀的《脈經》是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其中的診脈方法和理論已相當完備。

由於脈象的產生與髒氣的盛衰、脈道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直接相關,而且氣血流佈全身,執行不息,與肺氣敷布、脾氣生化和統攝、肝氣疏洩和藏血、腎化氣藏精等有密切關係,因此脈象能反映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綜合資訊,當臟腑、氣血發生病變時,必然會呈現病理脈象,成為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善診者,察色按脈……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脈診的探索和確立為現在的診脈方法歷經了數代醫家的不斷總結和完善。早期的脈診方法比較複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後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寸、關、尺”三部,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儼然成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全息視窗,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

而且需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按照輕、中、重按壓力度分別稱為“浮取”“中取”和“沉取”。寸、關、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這就是中醫所指的“三部九候”診脈方法。

君本堂:號脈真有那麼神奇嗎?

不同手法取到的脈,臨床意義有所不同。切脈時還有許多講究。診脈的時間最好是清晨,《素

問·脈要精微論》指出:“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因為清晨體內外環境都比較安靜,氣血經脈處於未受干擾的狀態,故容易鑑別病脈。

但也不是說其他時間就不能診脈,汪機認為:“若遇有病,則隨時皆可以診,不必以平旦為拘也。”

總而言之,診脈時要求有一個安靜的內外環境,不僅是診室環境的安靜,而且醫生與患者身心都要安靜。誠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所言:“持脈有道,虛靜為保。”除了要注意安靜,診脈的體位也很重要,一般是讓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手臂與心臟要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並在腕關節背墊上布枕。

不正確的體情,即“問診”,還要仔中細醫觀察患者的面色、身體、舌象等情況,即“望診”,有時還要聞聞身體和排洩物散發的氣味,即“聞診”,中醫稱為“四診合參”。只有全面診查並進行綜合分析判斷,才能做到正確診斷而避免誤診。

相關文章